11月21日下午,“北京教育丛书”编撰工作研讨会在黄寺校区北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学院副院长庞成立参加会议并讲话,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鲜万标、党政办公室主任孙美红、教务处副处长闫洁、教育干部学院副院长刘博文、学术资源部副主任刘文娜、李晓东和丛书办编辑人员参会,会议由学术资源部主任谢文华主持。
首先,编委会办公室汇报了丛书过去5年编辑出版情况与面临的困难。“北京教育丛书”编委会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8月,2005年初,丛书常规管理工作调整为北京教育学院承担以来,曾是学院的“金字招牌”,沉淀了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兼具实践性与学术价值,对推动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丛书编辑出版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庞成立副院长在讲话中系统提出“重构四大体系”的转型路径。
一是绑定主责主业,重塑内容体系。以学术资源部为核心主责部门,借鉴学院“两刊”的办刊思维,将丛书编辑与干部培训、教师培训、名校长涵养工程等主责主业深度绑定,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高质量书稿。
二是优化人力结构,激活编撰机制。明确“为谁编书、谁来编书”的定位:优先服务一线教师,聚焦“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卡点、难点;重构编委会结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成员,吸纳教科研专家、区教研员参与,打破“单一教师作者”局限。
三是整合学术资源,构建选题闭环。联动教务处、科研处、教育干部学院和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建立“政策解读—需求调研—选题策划”的闭环机制,提前锁定优势学科主题;强化内外协同,对接特级教师学会等外部组织,系统挖掘优质稿源
四是推进数字化与宣传升级。在多媒体时代及时捕捉教育前沿,推出电子图书并上线学习平台;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宣传体系,通过新书发布、40周年成果座谈会等活动强化学院“主场意识”;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丛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信用凭证”。
与会人员聚焦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丛书在内容定位、编撰机制、稿源形态与传播推广等方面均存在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问题。例如内容规划缺乏主题聚焦,适配性不足、形态单一,组稿机制不畅,内外资源整合不够,书稿编辑周期过长、数字化推广策略不足等。
研讨会的召开,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的目的,为丛书编辑系统转型提供了思路,为推动《北京教育丛书》编撰工作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