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区域研修治理的实践探索——以西城研修学院为例》书稿审定会在北京教育学院黄寺校区召开,会议汇聚了教育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导,共同对该书稿进行深入研讨与审定。
出席本次审定会的有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桑锦龙,北京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北京教育丛书原编委张彦春,教育部机关党校办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高政,丛书作者--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石玲玲,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正高级研修员杨灵,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刘姣以及北京教育丛书编委办的工作人员。会议由北京教育学院学术资源部主任谢文华主持。
首先,丛书联络员刘姣老师介绍了丛书的策划、报送、写作以及书稿的形成过程。杨灵老师、书稿作者石玲玲老师详细介绍了书稿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创作初衷。
区域研修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占据关键地位,承担着整合资源、提升教学、助力 “双减”与赋能教师等重要使命。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凭借多年深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经石玲玲书记多年精心梳理总结,反复打磨书稿,力求真实呈现区域研修的创新实践与治理成果,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参考,为区域教育发展留存了经验财富。
在审定环节,各位专家对书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审。高政研究员认为,本书选题聚焦西城研修学院内部治理,实践与学术价值兼具,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填补了教研机构内部治理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建议:应加强党建内容,发挥党组织在教研机构治理中的作用;相关政策和制度文本可作为附录,增强参考价值;深入挖掘案例实践智慧,为审视教研提供更好的视角。
张彦春编审指出,书稿展现了西城区在区域研究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优质教研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章节布局逻辑清晰,理论实践反思层层递进。在理论深度上,应更深入挖掘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适当增加数据支撑和实证支持,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修改过程中注重对国内外研修治理经验的借鉴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水平。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陈海东通过视频发表了审定意见,他对书稿给予了高度评价,书稿通过系统梳理,展示了研究治理对教学实践、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体现了创新思维和实践勇气。彰显了西城区在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为教育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范例。在后续完善中,应聚焦构建良性区域研究生态系统的未来设计,特别是数字赋能教研方面,进一步规划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增强研修工作的前瞻性,从而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助力区域教育迈向新高度。
书稿作者石玲玲老师对审定意见表示认同,并表示会配合专家和编辑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书稿。
最后,桑锦龙副书记在讲话中首先对各位专家出席审定会表示感谢,祝贺书稿通过评审。他强调了教研制度和教师培训体系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受到世界关注,本书稿的选题符合时代背景,探索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制度意义重大。他希望作者能按照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书稿,提高站位高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基层教育。同时,他恳请专家继续支持,严格把关书稿质量,也希望各方共同做好书稿的修改完善、宣传推广等工作,让更多教育工作者受益,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使该书成为彰显教育自信自强的精品之作,在讲好北京教育故事、中国教育故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审定会后,丛书办将强化与作者及学科编辑、专家的沟通合作,精心指导修改书稿,力求打造出有影响力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