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以异构促创新,以名师引成长——北京教育学院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朝阳区余萍名师工作室开展“手拉手”活动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5-11-28

  2025 年11月26日,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卢杨老师负责的北京市 2024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工作室(面向市骨)初中语文班与朝阳区余萍名师工作室开展“手拉手”活动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记叙文写作提质策略、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等教研领域的重点方向与难点课题。对特级教师工作室而言,活动为市级骨干教师提供了扎根区域教学实际、检验教学策略的实践场景;对余萍名师工作室来说,也借助市级优质资源拓宽了区域教师的教研视野。双方通过“同课异构+专题研讨 ”的联动模式,有效探索了提升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科育人目标落地的方法和策略。

 
 

  同课异构环节里,来自余萍工作室的刘丽娟、于春菲与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动的张佑、刘宝艳等教师,分别围绕八年级上册《<孟子> 三章》《愚公移山》展开差异化授课,在二层阶梯教室与五层录课室形成“同课不同构、异构显特色”的教学研讨氛围。

  针对这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承载儒家修身思想的经典文言论辩文本,刘丽娟老师与通州区北京学校的张佑老师展开教学碰撞。刘丽娟老师立足建构主义与思辨性阅读教学理论,以“还原论辩情景——探究大丈夫标准——品析雄辩艺术”为教学主线,采用诵读法、情境体验法等多元方式,设计“景春与孟子代言卡填写”“孟子论辩策略分析表梳理”等结构性任务支架,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与小组探究中厘清孟子的论辩脉络,感受其类比生动、排比增势的雄辩艺术,让抽象的文言逻辑转化为具象的思维实践。张佑老师则以“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维为核心,搭建“诵读筑基——核心解读—— 关联现实”的教学阶梯,先夯实“淫、移、屈”等文言字词与特殊句式基础,再通过设计“大丈夫评价量表”的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现实制定评价标准,将孟子“大丈夫”精神与现代人格建立关联,努力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真正实现落地与传承。

  于春菲老师和刘宝艳老师则围绕《愚公移山》展开的同课异构教学,切入角度与实施路径各具特色,共同实现了经典文言文本的深度解读与育人价值的落地。于春菲老师紧扣建构主义学习观,以“经纶剧社剧本围读”为趣味载体,搭建“梳理剧情——比读人物——撰写舞台指示——设计海报文案”的逻辑线索,通过“重排剧目场次”“人物台词研磨”等实践性任务支架,引导学生在剧本创编中聚焦移山之难、辨析人物态度,最终实现从文言理解到戏剧创作的能力迁移,让愚公精神的当代价值在情境实践中自然生发。刘宝艳老师则立足区域教研视角精准锚定学情,既针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的共性问题,依托学案中的“易读错字整理、通假字与同义词梳理”等预习任务,以及教学设计里的“白文断句、小组合作解疑字词”等环节搭建文言基础支架,夯实字词翻译与文本理解的根基,又聚焦学生“易混淆愚公行为合理性”的认知痛点,通过“人物态度排序、例文对比、问题链追问”等思辨支架,引导学生从“智叟与愚公的视角差异”切入辩证分析寓言象征意义,让“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在“文言积累——深度思辨”的阶梯式推进中清晰落地。

        专题交流阶段,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刘中杰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交流、东城区教研中心王鲁新老师、王迪老师的记叙文写作提质策略分享,以及北京教育学院卢杨的专家点评,进一步推动两工作室成员聚焦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写作提质、整本书阅读等教研重难点,实现优质经验的互鉴互通。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刘中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交流,提出以“教”撬动“写”,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评价策略,构建 “教学评” 一体化评价体系,将写作成果纳入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价,既检验阅读实效,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思辨能力,为整本书阅读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东城区教研中心教研员王迪老师在相关教学研讨活动中,带来《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 “读写一体”策略研究》主题发言,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发言中,王迪老师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核心要求,深入解读了由“初写定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三个阶段构建的“读写一体”教学策略。

  东城区教研中心王鲁新老师开展记叙文写作提质策略专题分享。针对新教材写作要求变化,王鲁新提出核心转向:从教学生“怎么写”,转变为培养学生“会表达、善于思考、能负责”。她指出,写作教学需跳出技法训练框架,引导学生挖掘真实生活素材、梳理逻辑思辨脉络,同时强化写作的责任意识,让文字既具表达力,又有思想深度与价值担当,为记叙文教学提质提供了核心方向。

         最后,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工作室卢杨副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期待大家在古诗文教学的深度解读、写作教学的素养落地、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推进等领域持续探索,让教研的火花不断点亮课堂,让名师的引领助力更多语文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本次“手拉手”教研活动的圆满开展,不仅为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朝阳区余萍名师工作室搭建了深度交流的桥梁,更让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在同课异构的碰撞、专题研讨的思辨中找到了多元破解路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教师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也彰显了“异构促创新、名师引成长”的活动内核。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