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5-11-2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精神,推动数智技术与中小学数学、科学教学深度融合,11月27日,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数科学院”)联合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在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举办“数智赋能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作为数科学院“第四届赋能科学教育加法成果展”的核心活动,通过线下主场与线上直播联动的形式,集中展示北京市各区中小学校多学科教学创新成果,为京内外中小学教师搭建了交流研讨、互学互鉴的专业平台。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润杰、教务处副处长闫洁,数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钦忠、院长邓靖武、副院长刘春艳、副院长张学兵,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中教科科长张旭东、小教科科长翟柳英,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党委书记、院长孙翠松、副院长张会清、第一党支部书记梁刚,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马艳平、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全斌,数科学院及北京市各区学科专家,各培训项目学员,以及来自全市的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师代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数科学院副院长刘春艳教授主持,她表示,本次研讨会既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与《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的具体实践,也是破解郊区县普通校数智技术“用不起、不会用、用不好”难题的普惠性活动。活动遵循低成本、可复制等原则,通过多学科展示研讨,输出实用数智教学方案,让技术红利惠及寻常课堂。《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核心是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流程,引导教师善用人工智能探索因材施教。本次研讨会是数科学院与通州区研修员深入一线的实践成果展示,将呈现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最后,她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向参会领导、专家及教师致以欢迎与感谢。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校长全斌、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党委书记、院长孙翠松、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润杰分别围绕数智赋能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学的核心议题,分享实践经验与发展愿景。全斌校长表示,学校以“五观理念”为指导,推行友善用脑教学,聚焦学生多感官学习与高阶思维培养;构建“一核两翼”课程体系,重视体育育人,践行既定培养目标。他提到,数字变革是教育变革重要方向,本次研讨会聚焦数智与科学创新实践,既是主办单位指导的成果,也是落实国家科学教育政策的生动实践。孙翠松院长强调,本次探讨会是落实国家数字化建设与科学教育相关政策的生动体现,核心要坚持应用导向,以数字化赋能课程、教学和教师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模式与治理升级。她提出,面对人工智能要坚守“变与不变”,既探索因材施教、知识具象化等创新应用,也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与课堂标准,同时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通过共研共享助力教育革新。张润杰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数智技术为中小学学科教学带来新可能。此次研讨会响应“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北京教育学院依托教育改革引领力、科研成果转化力、资源整合协同力三大优势,与通州区构建院-区-校协作共同体,推动新理念新技术落地。未来学院将深化“技术+人文”双轮驱动,总结可复制经验形成教学指南,以数智技术促进资源共享,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科学院王春教授作《数智赋能中学理科实验(实践)教学发展案例评析与启示》微报告,提出需推进教育智能化与数字化变革,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要素,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通过创新教学、更新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多学科案例显示,数智技术能让抽象知识直观化,突破教学难点与时空限制,节省成本、规避风险且实现备课智能化;未来需从“教、探、评”三方面创新,通过强调数智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兴趣与实践能力,助力基础教育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小学数学、小学科学七大学科分会场同步开启研讨,各会场围绕专属主题,以“现场课展示+实践案例分享+专家点评指导”的形式,全面呈现数智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创新成果。中学数学分会场聚焦“数智赋能学生数学探究”,突出学生主体性、问题探究性与教学创新性,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图形转化,破解空间想象难题,助力学生发展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中学物理分会场让数字技术真正“活”在课堂,学生手机秒变实验仪器,人工智能化身专属学习助手,将抽象物理规律转化为实时跳动的数据曲线,既破解了“讲不清、看不见、测不准”的教学痛点,更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中学化学分会场创新采用双师课堂模式,以“汽水”为切入点,通过数字化实验与人工智能模拟,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及反应的化学本质,为技术赋能化学教学提供优质示范;中学生物分会场以“数据感知?生命解码”为主题,借助AI、VR等工具赋能实验课堂,现场课聚焦心脏解剖,通过虚实结合与实时反馈,帮助学生打开心脏结构“黑箱”,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中学地理分会场依托QGIS、LSV、妙懂课堂等技术,围绕“引汉济渭”“全球大豆贸易”等跨区域议题,聚焦区域认知、空间思维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开展数据化空间分析与智能决策;小学数学分会场融合GeoGebra等多元数智工具,通过实时反馈实现全流程精准评价,推行人机协同备课模式,在缩短备课时间的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批判思考力;小学科学分会场通过XR、AR、AI等技术,分别突破“昼夜交替”认知难点、完成“火山成因”虚实探究、形成“生态瓶设计”学习闭环,彰显“技术简化难点、互动激发兴趣、实效提升质量”的价值。




在专家点评环节,数科学院及北京市各区教研员组成专业团队,结合深厚教研积淀与一线经验,对各会场展示内容展开全方位剖析。专家们高度肯定授课教师紧扣“数智赋能”核心,精准适配技术工具、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探究任务,通过沉浸式场景、跨学科联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诸多课例成为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优质范例;同时提出建设性建议,包括让技术更精准服务教学重难点、强化跨学科知识关联、简化复杂操作流程、借助数智技术构建精准评价体系等。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极大提振了教师的教学信心,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助力教师们进一步深化对数智赋能教学的认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持续精进。


此次研讨会线上线下4万余人参与,以“微报告+现场课+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的多元形式,全面展现了数智技术在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成果。活动不仅促进了区域与学科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更助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数智教学应用能力,为构建数智化教学新生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筑牢了坚实基础。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