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 时间:2025-11-18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度研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11月16日上午,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举办了“思政大家谈”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平台成果交流会。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华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创新平台的八个区基地校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中心及政法系教师参会。活动由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石双华主持。

本次活动既是“思政大家谈”的一次年度活动,同时也是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中心的重要系列活动,以“聚力一体化创新 共促思政育人实效”为主题,融合思想学习、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集体备课于一体。
会上,思政学院院长尚九宾系统回顾了学科创新平台自启动以来的发展脉络与丰硕成果。他谈到,平台联合全市八个区的基地校,聚焦“教师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维度协同推进,在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教师专业标准研制、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及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呈现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人工智能数字赋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三大鲜明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会议既是一次阶段性的成果检验,更是一次凝聚共识的集体备课。他强调,未来平台及各基地校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并深度融入教学实践,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发挥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在集体备课基地校分享环节,来自北京陈经纶中学的盖梦洁、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于萍、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的薛超、史家胡同小学的王艳冰、北京十一学校的周永霞、大兴区兴华学校的赵金菊、熊儿寨中心小学的郭海清七位基地校代表结合本校实践,围绕贯通育人、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学科德育、实践浸润、资源融通等方面分享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成果与宝贵经验。交流中,与会教师一致认为,应以“课程一体化”打破学段壁垒,以“社会大课堂”促进认知升华,以“数字赋能”重塑教学形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

韩华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一是深刻阐释了《条例》的重大意义与核心内容。他梳理了《条例》制定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与整体框架,深刻阐释了其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根本遵循的重大意义,重点解读了《条例》在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等方面的核心规定。二是系统解读了《条例》的实践要求与落实路径。韩华教授全面阐释了各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队伍建设标准与保障监督机制,构建了完整的制度体系。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条例》特别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中心负责人金钊老师,作为代表与参会人员互动交流,尚九宾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活动以《条例》学习深化认识,以平台联动汇聚资源,以集体备课探索路径,共同构筑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平台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加强与各基地校的深度合作,系统推进研究成果向多层次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学资源转化;依托集体备课的实践智慧和“三进”研究中心的理论探索,积极助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在课程建设、数字赋能与实践育人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