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5-11-11
11月10日,第四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学科教育学专题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科教育学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汇聚国内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对学科教学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工作坊由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顿继安教授主持。


AI赋能教学:多学科应用案例涌现
会议期间,多位学者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GenAI在不同学科中的创新实践。于晓雅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的现状与展望》为题,提出教师与AI协同设计的“四阶能力模型”:学AI、用AI、创AI、护AI。她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当前AI教学应用存在“碎片化”“浅层化”问题,未来需探索“E4C人机共生教学模式”,实现技术赋能与学科育人的双向奔赴。徐国辉副教授以英语学科为例,揭示了教师从“AI工具使用者”到“人机协同设计者”的转型路径。他分享了某初中英语教师通过AI生成教学素材后,发现其在文化传达中的偏差,进而联合技术专家优化算法模型的案例,提出“实践-矛盾-协同”的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强调“跨学科协作是破解AI教育应用伦理困境的关键”。


尹卫霞副教授以初中地理“黍‘语’气候”项目为例,讲解了学生利用AI生成农业节情景短剧剧本后,通过学习气候类型分布知识反复修改,最终实现“做中学”。;姜宇航副教授则通过体育学科案例,呈现AI如何助力肥胖学生实现体质从“不及格”到“高分数”的跨越,印证了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生物学科领域,徐扬副教授提出“AI赋能试题命制”新模式,通过构建个性化AI题库破解传统命题效率低的难题;历史学科方美玲教授则倡导“人机共创”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科观念统领AI技术应用。




数学学科曹辰博士从教学目标重塑角度,剖析AI时代下学科核心素养的重构路径。他通过《创业众筹》案例,展示AI如何帮助学生从社会现象中抽象数学模型,强调“AI应辅助思维而非替代思考”。试点班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率提升41%,验证了该路径的有效性。;小学科学学科的翟献帅博士从跨学科视角提出,AI可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实现“教-学-评”动态协同。他以电解池反应为例,发现运用AI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概念,还通过关联物理、生物知识,促进学科交叉应用。


专家深度点评: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
会议尾声,北京师范大学卢宇副教授总结指出,当前AI教育应用存在“工具化倾向”“数据依赖过度”等问题,建议构建“工具型赋能”与“思维塑造型赋能”并重的课堂模式,着重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季苹教授强调教育本质的坚守:“人不能成为AI的附属工具,需通过元认知训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确保技术为人服务。”,她特别提醒,AI应用中需关注学生自尊心保护,避免技术异化带来心理伤害。


本届工作坊通过理论建构、案例实证与专家对话,系统性回应了生成式AI时代学科教育的三大核心命题: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教育本质?如何重塑教师角色以适应人机协同新常态?如何构建包容性教育生态以保障公平与质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但其应用需始终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遵循,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间建立动态平衡。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