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为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北京市《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在北京中学成功举办。主题活动聚焦体育与心理健康深度融合,通过现场展示、主题发言、创享沙龙和教研展分享等多种形式,展现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推动“健康第一”育人理念落地活动。来自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教育学院的领导、专家,以及一线体育教师代表共400 余人参与本次活动,共探“体育强心”新实践
现场观摩环节设置了身体瑜伽、武术练功、酣畅玩耍、团体游戏、全员班赛五大主题活动。身体瑜伽由北京中学王钥琪、王紫毓老师负责,为女生营造宁静且充满信任的练习氛围,通过箱式呼吸、基础体式、双人瑜伽及冥想练习,搭配信任之桥等协作动作,帮助女生在身心舒展中建立联结;武术练功由梁攀攀、侯雪萌老师主带,围绕双人角力激活、直拳转身横击等拳法、鞭腿顶膝等腿法、你攻我防组合及人靶练习展开,助力男生宣泄情绪、塑造阳刚气质,同步提升自信与协作力;酣畅玩耍由马双双、王泽文老师组织,以8-9个游戏串联的小组积分赛形式呈现,抢标志碟、极速翻转等项目让学生在 1 分钟内实现快速解压;团体游戏由马强、周硕、贾子豪老师策划,通过气球舰队攻防战等游戏的等时轮转竞技,将行为规范、人际构建融入趣味对抗,强化学生归属感与凝聚力;全员班赛由强光旭老师组织,五个班级学生分为两批依次参与旋风跑、营救队友项目,在跨班协作中深化团队意识、领悟共赢价值。
体育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155例实践分享环节,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肖汶致辞。他对北京中学强心案例研发团队的付出,以及教育部、北京市相关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表示诚挚感谢,向到场嘉宾致以热烈欢迎。肖汶强调,国家“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相关举措,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怀与系统谋划。他指出,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更具备培根铸魂、润心育人的独特价值,其鲜明的实践性、互动性与感染力,在缓解学生压力、锤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肖汶还介绍,北京教育学院在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中,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引领,研发了一批可融入日常教学的体育锻炼案例,助力学生实现身心同步健康成长,本次现场展示正是这一探索的初步成果。最后,他呼吁全社会协同发力,打破认知壁垒,推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融通联动,构建协同共育良好生态,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代表实践基地校致欢迎辞。他立足学校办学实践,分享了北京中学在“以体促心”领域的探索成果与宝贵经验,详细介绍了学校如何将体育育人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教学,通过丰富多元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赋能。同时,他对北京教育学院将北京中学列为基地校、为学校实践探索提供的有力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
体育场景式育人项目总负责人潘建芬院长做了《北京市“身心健康二十条”政策推进中体育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情况调研报告》主题发言,就体育促进心理健康155例研发的背景和过程、调研的方法和结果做了分享,提炼出身体瑜伽彰显明显的“安静-专注-平衡”、武术练功展现典型的“坚韧-掌控-自信”、酣畅玩耍形成鲜明的“愉悦-自由-活力”、团体游戏呈现显著的“连接-协作-共情”、全员班赛突出强烈的“目标-努力-成就”的心理特质,系统提炼出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专注、合作、成就、力量”为核心的五维身心聚合结构。
创享沙龙环节,五类主题案例研发者代表围绕《体育强心手册: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155例》,分享创作初心与实践故事:身体瑜伽刘畅老师以“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平衡考前即时放松与长期心理受益,借简单呼吸与体式助学生快速静心,还谈及初三学生练习时潸然泪下的瞬间;武术练功毛旻老师依托神经学机制,以双人对抗激活前额叶、压制杏仁核,既保对抗性又避免攻击性,有效释压,同时分享了女生被项目吸引主动参与的故事;酣畅玩耍申国瑞老师的“信任同座”通过语言破冰、动作分解、团队鼓励化解信任缺失难题,讲述了与学生同玩的欢乐时光;团体游戏侯雪萌老师将规则守护者转化为游戏世界构建者,赋予学生规则修订权以平衡约束与趣味,还分享了把游戏带到贵州兴仁“圆梦行动” 的感人经历;全员班赛孙泽老师通过体育老师设计、学校统筹、班主任参与复盘、学生自主筹备、校长亲临颁奖的多部门协作,保障大规模活动有序落地、强化学生荣誉感,提及三年级学生在区抽测中创下学校历史最好成绩,学校领导认为全员班赛起到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的分享既聚焦贴合学生心理需求、破解成长困惑的设计思路,也传递着见证学生释压、增自信、学协作的温暖,让“体育强心”内涵更鲜活、“以体育人”思维更深刻,案例分享后,与会专家和教师畅谈体会、互启思路。




聚焦“身心两健”教研展交流分享环节,朝阳区体育教研员王晓东、体育教师常连霞做了观摩感悟分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全民健身部主任冯振晓表示,体育场景的创新融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运动绝非单一的身体锻炼,更是心理滋养的重要载体”,这种“体心共育”模式,为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北师大“圆梦工程”项目执行负责人李添指出,体育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项目在宽度上实现了全市近百所学校的广泛覆盖打破了校际、区域壁垒,广度上涵盖五大主题板块满足不同性别、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深度上基于科学理论层面对运动与心理的关联构建了“体育育心三维模型”,厚度上沉淀出《体育强心手册: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155例》,每个案例都历经实践打磨,兼具专业性与可操作性,真正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扎实落地,为基础教育阶段“体心共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灿表示,《体育强心手册》的出版是体育与心理融合教育成果的重要转化,手册中155个案例图文结合并配套数字化微视频,融入游戏和社交元素、体现性别差异,适合体育课、课内外体育活动、居家体育多场景使用,将为全国中小学校提供示范性资源支持,这既是对项目实践价值的认可,也为成果的广泛推广奠定基础。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健康处处长樊泽民在总结指导中表示,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家庭幸福的内在支撑,更关乎国民素质提升与社会和谐稳定。面对新阶段的新命题,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必须共同回答好的时代考卷。体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载体,体育场景中生成的体验式、浸润式教育,对于塑造阳光心态、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期待大家以本次交流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实践探索,将“体育场景育人”理念深度转化为学生真切可见的成长实效。
活动尾声,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一级调研员钱进军为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此次活动推动“健康第一”育人理念落地生根,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探索出一条以体育为载体、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育人新路径。未来,北京教育学院将持续发力,让体育强心的理念与实践走进更多省市、学校与家庭,惠及更多的儿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