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5-10-31
10月28日,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密云领航计划、新教师示范项目与宁波市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跨地域线上联合教研活动。三个项目的负责人刘加霞教授、刘琳娜副教授、崔英梅副教授与浙江省宁波市正高级/特级教师宋煜阳等专家云端同频,带领各自的团队合计近百位教师围绕“基于学习进阶的小学数学单元课例研究”主题展开沉浸式研讨,解锁学习进阶理念下的教学新路径,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教研合力。


说课蕴智慧 深耕课堂筑根基
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于丹老师以“5的乘法口诀”为题说课,通过课标解读、多版本教材比对,围绕“理解乘法口诀-创编乘法口诀-找规律-怎样记”四个环节展开设计,重点依托直观模型渗透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本质。宁波上师大附属实验学校董灵老师“1-6的表内乘法整理与复习”一课进行说课,从“课标分解,靶向核心素养”“教材分析,确定学习目标”“指向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审视过程,反思调整教学”四维度,阐述单元知识结构化梳理的思路,凸显了思维进阶逻辑。北京市昌平区赵东老师以“鸡兔同笼”为题说课,从背景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四维度,对学习任务的进阶设计进行了阐释。



下午围绕“乘除间数量关系”单元,北京市房山区冯华一老师以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三方面对“倍的认识”内容进行说课,重点探讨“如何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如何达成思维的进阶”“如何培养模型意识”三大核心问题,呈现了“实物感知-图像表征-符号表达”的进阶链条。宁波市奉化区龙津实验学校邬盼盼老师分享“数量间的乘除关系整理复习课”的教学思考,先呈现单元知识结构图,再通过“分类梳理三类问题”“寻找三类问题之间的联系”“在检验方法中感悟三类问题的联系”三个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倍数关系本质,体现“思维提升”的复习课设计理念。


研讨聚群思 多维剖析悟本质
在交流研讨环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许士清老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冯春飞老师分别围绕“单元学习路径的连贯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知识结构关联的设计策略”等问题聚焦乘法单元分享见解。北京市密云区马梦凡老师、东城区刘春平老师结合“鸡兔同笼”一课提出自己的困惑:“如何体现列表法的教学价值?”“不同解题策略间的关联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假设思想的重要价值如何体现?”清华附小的易博老师、奉化区新城实验方巧娟老师聚焦新旧教材对比,学生认知难点等问题对“乘除数量关系”单元进行点评,指出新教材更注重“倍的认识”的过程性体验,更加强调了模型意识素养的新要求、新变化。
参加活动的教师以开放务实的教研姿态深度参与,既立足教学本质精准提炼情境创设的巧思、任务设计的匠心,更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教学环节衔接的流畅性、学生思维引导的纵深性展开靶向剖析,围绕课堂提质增效提出系统化、可落地的优化策略,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于思想共鸣中携手成长。






专家传灼见 高屋建瓴指方向
立足理论高度、深耕实践维度,四位指导教师对五节课及其背后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精准化的专业点评,聚焦现场教师的疑问,各位指导教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逐一剖析几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各自的学生思维“进阶点”,从数学本质层面解读背后的进阶逻辑、学习目标及任务序列,为学员教师进一步搭建“理论-实践”衔接的桥梁,提炼基于学习进阶的单元教学实践路径。


此次云端联动打破地域限制,通过“课例展示—精准研讨—专家引领”的闭环模式,实现了京甬两地教育资源的互补共享,也为跨区域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
学员感悟(钱小娟):因教研相聚的时光,为我们搭建了互学互鉴的平台,种下了深耕教学的种子。从说课环节的匠心巧思,到评课环节的坦诚交流,再到各位专家温暖而专业的引领,每一份分享都藏着对教学的热爱,每一次碰撞都凝聚着前行的力量。
学员感悟(鲁静华):本次活动中,专家们结合一线教学案例的深度剖析,让我跳出了日常教学的“惯性思维”。从前总在“如何教”的细节里打转,如今更清晰地意识到,教育的核心是“为何教”与“教什么”——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精准把握教材逻辑、读懂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学习进阶的单元教学能够让课堂设计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