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构建语文素养贯通培养新范式!我院举办“小初高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5-10-29

  10月23日,一场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牵头,李桔松、许艳、李怀源三位老师负责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合主办的“小、初、高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成功落下帷幕。本次盛会以“推进综合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为主题,旨在打破学段壁垒,构建贯通培养的语文教育新样态,推动教师从传统的“单篇讲授”向“整体建构”的系统化教学深度转型。

  研讨会设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平行分会场,通过“课堂展示+专题论坛+专家点评”的多维研训模式,全景呈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丰富实践路径与深层育人价值,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迁移的教学范式。

 
 

  小学分会场设于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聚焦“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与“革命文化单元突破”两大主题。当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碰撞革命文化的深厚内涵,课堂便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张亚思老师执教的《阅读与鉴赏:结合资料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料走进文本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文字与史料的交融中,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史宝霞老师的《梳理探究》课则通过“提出疑问—查找资料—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的递进环节,授学生以“渔”,让他们掌握了“有疑问、有关联、再推断”的实用资料运用方法。

  来自江苏的孙秀君老师以“若下次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这只粗瓷大碗,你愿意把它背后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吗?”这一充满感染力的问题收尾,孩子们齐声地应允,让革命文化悄然融入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特级教师高学雷在点评中指出,破解革命文化教学难题,需抓住单元整体这一突破口,通过“资料搭桥、细节解码与任务驱动”三大途径,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让革命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的初中分会场则围绕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展开。3位执教老师以“情节冲突”为核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变”观人生百态。孙明老师在单元设计汇报中开宗明义:“冲突不仅是事件的对立,更是推动情节、揭示人物、深化主题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马淑芳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引导学生梳理菲利普一家的态度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写故事结局,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还有哪些可能的选择?引发课堂迸发思辨火花。杨小青老师则带领学生绘制主角的心路折线图,帮助学生领悟到文字的力量。专家许艳副教授对此高度肯定,指出教学需从“要素思维”转向“结构功能思维”,让“冲突”真正成为学生理解复杂人性与社会的钥匙。

  高中会场作为主会场,由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承办,分为“古诗词鉴赏”与“逻辑的力量”两大专题,兼顾文化传承与思维训练,相得益彰。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校长赵豫桥介绍,学校是北京教育学院“语文学习任务群学科知识”学科创新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基地校,一直重视语文教育。

 
 

  在“逻辑的力量”专题中,教师沈纳新设计了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总结转移话题、以偏概全等逻辑陷阱,最后强调“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则。巴佟老师则把“间接论证”还原到学生学过的课文中,让学生运用所学论证方法分析生活中的观点,实现知识从理解到运用的转化。周明鉴老师则以“如何反驳‘兼听则明’”切入,引导学生引入“虚拟论敌”,并精妙地点出其“亦敌亦友”的特质——它既是反驳自身观点的“对手”,也是完善论证、让逻辑更严密的“伙伴”。

  

  与此同时,“古诗词”专题则展现出语文课堂的诗意与深邃。黄潇潇老师引领学生探究“酹江月”的深意,学生结合《赤壁赋》得出自己的见解。乔美杰老师在《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中,抛出“当下时代更需要曹操还是陶渊明”的思辨问题,为古代文化赋予了当代价值。专家姚咏梅评价道,这几堂课让抽象的逻辑概念变得可感知、可修正,让经典的诗词情感直面人生的困惑,均精准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精神成长。

 

  三个会场的教师与专家通过精彩的课堂展示与深度的研讨交流,最终凝聚成小初高语文教学改革的三大核心共识:在目标上贯通衔接、素养递进,明确小学重在“兴趣与习惯培养”,初中侧重“能力与方法构建”,高中聚焦“思维与文化深化”,构建循序渐进的素养阶梯;在实施上协同推进、评建一体,强调“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在机制上保障有力、研行合一,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相结合的长效教研机制,确保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有效落地。

  活动中,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书记王艳艳强调,“语文教学需兼顾深度与广度,既要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边界”。顺义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姚宇鹤校长亦指出,本次跨学段共研是破解“学段衔接断点”难题的重要探索。后续,特级教师工作室将持续整合成果,通过案例征集、跨区教研等方式,让单元整体教学的种子在更多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构建彰显“首善标准”的高质量语文教育体系注入不竭活力。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