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5-10-29
为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模型构建及育人价值,为科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思路与支撑,数科学院于10月27日以“AI驱动下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与备课能力提升”为主题举办学术沙龙。副院长刘春艳教授主持沙龙,科学教研室教师翟献帅、生物教研室主任徐扬分别围绕主题作专题分享,为全体教职工带来一场聚焦AI赋能跨学科教学与教学备课的深度研讨。
刘春艳副院长率先明确议题核心方向。她指出,人工智能融入中小学教育需牢牢把握三大关键原则:一是平衡教育技术与学科本质的关系,避免技术喧宾夺主;二是规范学生对AI的过度依赖,引导合理使用工具;三是构建高效且公平普惠的AI教育生态,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她强调,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融入教育,数科学院作为教育培训核心阵地,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基础教育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翟献帅老师以《从工具到公学体:AI赋能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模型与评估框架》为题展开分享。他首先界定AI与跨学科教育的基本定义及核心目标,随后详细介绍AI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其中,AI系统可通过学生数据画像、学习风格分析实现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适应性教学材料;依托RPG互动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与AI、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让跨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场景深度衔接。翟老师特别提到,AI可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评估,不仅能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进度、动态判断学习效果,还能为能力评估提供全新视角,为教学优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最后,他提出AI辅助跨学科教学的全流程实践模型,明确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的一体化介入路径,为一线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案。

徐扬老师则聚焦实践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实践与评价》为主题分享经验。她以AI对教学的影响、使用原因、使用方法、工具选择等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讲解。徐老师指出,现实生活中的细微细节往往能转化为优质的研究性教学问题,而AI可通过课堂行为数据分析为教学评价赋能。例如,北京市三帆中学附属小学借助wise平台,已成功构建“知识——实践——态度”三维动态评价体系,让AI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场景。针对个性化学习,徐老师表示,AI能够帮助教师精准分析教学问题所在维度,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探索知识,推动因材施教迈向新境界。她最后强调,基础教育在AI的助力下,不仅不会迷失于技术工具,反而能更聚焦“育人本质”——借助技术分担机械性学习任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思维培养、情感涵养等机器无法替代的领域,最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此次学术沙龙为AI赋能跨学科教学与教学备课搭建了高效的交流与研讨平台,不仅系统梳理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路径,更清晰明确了“以技术促育人”的核心方向,为后续数科学院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创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