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院关于“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科学谋划学院发展和系统部署专业建设,高质量完成前期调研工作,10月27日上午,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举行院外专家“建言共绘‘十五五’发展新图景”主题微讲座和学科教研训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体艺学院院长潘建芬主持,周志勇书记提出要求与期待。
活动第一环节由三位来自海淀区、朝阳区及石景山区的学科专家围绕美育与体育教育的实践创新展开分享,从政策解读到教学落地,为“十五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路径。赵楚副院长主持第一环节活动。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美育与校外教育科崔腾军,做了《政策引领:美育从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报告,对教育的宏观政策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十四五”期间体育健康政策已初见成效,到“十五五”规划将重点转向美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的落实。并从北京市“美育浸润”行动推动政策落地,以北京市艺术教育40年发展为例,揭示当前美育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艺术师资结构性短缺(尤其戏剧、影视领域)、区域资源不均衡(如海淀山前山后差异),以及艺术教育过度专业化倾向。同时,提出未来“十五五”需推动学科融合、构建大中小艺术团一体化体系,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评价等创新路径。
朝阳区教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卫华,做了《实践突围:体育教育如何破局“形式化”困局》报告,聚焦体育教育改革痛点。从“十四五”期间体育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谈起,分析了基层执行中仍存在“滚石上坡”困境,如教师项目规划能力不足、智慧体育设备利用率低、课堂体育向生活体育转型困难等六大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十五五”规划三大方向:一是通过智能技术升级服务(如AI辅助教学)、科研数据支撑优化课程设计,二是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基本运动技能教学,三是建立市级工作室联盟与资源共享生态圈,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化、可推广。
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刘世彬,做了《创新赋能:技术+培训双轮驱动教育提质》报告,以实践案例验证了教师培训的变革力量。刘校长通过数据展示、学校的系统化培训、学生在全国美术竞赛中获奖频次提升30%、并连续四年举办艺术成果展等发展做了回顾分享,提出培训需破解“工学矛盾”、通过个性化方案设计、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参与度等建议。同时,倡导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例如利用AI、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发体育与艺术融合课程(如足球设计、体育场馆艺术化改造),推动跨学科课程开发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三场讲座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教育改革需以政策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构建美育与体育协同发展的新生态:美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浸润;体育教育的突破在于从“教会”走向“会教”;用技术打破边界,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推进,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可复制的实践模式,是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发展需要深入的重要课题。
活动第二环节,来自西城、东城、丰台、昌平、顺义6名学科教研员、区域体育美育和书法学科带头人走进各学科,与三个系教师进行深度对话交流,由韩金明副院长、各系主任主持。对话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培训教师的学历。教研员在教材编写、区域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心理辅导、校园文化等多元课程。从师训现状出发,讨论新课标、新教材下的困惑与难点,提出需要精准分层培训(如针对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和长效引领机制,以提升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议聚焦书法和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教学法实操,并建立常态化、固定化的培训机制,以夯实教师基本技能。
二是培训体系创新与技术融合。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能力,通过AI技术赋能推动教育现代化。体系升级注重模式创新、资源平台共享,并满足个性化需求(如专家库、选修制)。师训框架的创新,旨在解决实践难点,促进体育教育的精准化。建议推广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以提升教学综合效能。
三是区域教育特色与文化传承。利用北京地理位置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合思政教育于音乐、舞蹈、戏剧中,打造特色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区域教育特色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
四是资源优化与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构建培育、实践、辐射一体化格局,促进区县与教育学院互动,结合古都文脉优化课程布局。建议加强中小学与教育机构的联动,以落实文化传承。突出教育学院的核心作用,通过系统性规划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愿景。
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将继续坚持正确导向、守正创新、系统集成、群策群力为原则,聚焦二级学院事业发展,切实提高调研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对未来“十五五”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要进行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深入研究发展预期,提出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