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5-10-27
2025年10月23日上午,“揭秘古人智慧 传承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主题跨学科实践教学成果展示交流会在通州区第四中学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办,通州区第四中学承办。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钦忠、通州分院副院长李凯、通州四中总支书记张士东、密云三中张歌校长出席会议,我院曾早早、徐扬、陈鹏举、丁友福和通州分院相关学科教研员等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密云领航计划(中学化学团队)、内蒙古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等项目学员等参加学习和交流。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市直播,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枢纽,通州在明清时期便是“天下粮仓”核心区域,漕粮存储与转运功能不仅保障了京城粮食供应,更维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与古人智慧,成为学生身边最鲜活的“立体教材”。在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逐步建立起了多学科教师协作共同体,形成了专家引领下的“集体备课——分科实践——集中反思—凝练共识”的教研新模式,既为“大运河文化”主题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开发构建了顶层课程框架,也为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升提供了良好氛围和组织基础。

本次会议主要展示第一批教学成果。五个跨学科实践活动围绕“古代通州粮仓”主情境展开,以“种粮——运粮——储粮——用粮”为主线,以“运粮方案(数学-陈鹏举指导)”“粮仓选址(地理-曾早早指导)”“粮仓建材(化学-王钦忠指导)”“保鲜密码(物理-丁友福指导)”“南粮北用(生物-徐扬指导)”等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各学科在坚持以本学科为主的前提下,通过问题驱动和任务挑战融入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古人科技智慧,深化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展示会上,五个学科团队教师依次带来精彩成果展示,并接受专家现场点评,以多元视角解读运河粮仓的智慧密码。
生物学科王文静老师以《传承古人智慧之南粮北用》为题,立足南方稻米北运的历史背景,将《齐民要术》传统智慧与现代发酵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米糕制作实践,融合历史、工程与语文知识,系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工艺优化与实践创新能力。



地理学科顾欢欢老师的《探究通州粮仓选址智慧》,打破单一学科界限,融合历史、数学与物理思维,带领学生从区域联系、水文特征、军事防御等多维度分析粮仓选址动因与空间变迁,在实地考察与地图绘制中深化区域认知、培养综合思维。



数学学科王志芳老师在《探究漕运之运粮方案》中,引导学生构建函数模型,聚焦运量、时效、路径等关键变量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优化运输方案,强化数学建模与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同步增强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物理学科卓嘉琦老师以《揭秘古今保鲜密码》为主题,深入阐释物态变化与能量转移在粮食保鲜中的应用原理,组织学生设计并验证多元降温方案,融合化学、生物与工程知识,构建 “提出问题 — 设计方案 — 实践验证” 的探究闭环,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化学学科姜东丽老师的《探究通州粮仓三合土的成分与性能》,通过成分分析、配比实验与性能测试,解密古人建筑材料中的化学智慧,融合地理、历史与工程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三合土防潮硬化机理,树立绿色材料与传统工艺保护理念。



在专家点评环节,与会专家对本次跨学科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各学科既坚守学科本质,又打破学科壁垒:生物课贯通古今科技,地理课强化尺度思维,物理课构建探究闭环,化学课融合传统工艺与科学验证,数学课聚焦建模与数据处理,实现了 “学科坚守”与“跨学科育人”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
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钦忠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对跨学科实验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新时代课程改革路径的一种实践探索。大运河文化承载着千年智慧,蕴含着融合共生的精神,将大运河文化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感悟古人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是值得教师们共同探讨的时代命题。希望教师们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文脉精髓,持续深化跨学科实践课程体系化建设,将大运河文化主题拓展至更多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古人智慧,深化对大运河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