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跨学科融合赋能科学教育——2024 级生物优青项目解锁“科技馆 + 高校”实践新体验

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5-10-27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与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双进”举措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进一步拓展科学教师教育视野、提升科学教育教学素养,数科学院2024级生物优青项目于10月21日赴清华大学和威盛未来科技馆开展“中小学教师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活动依托高校与科技馆的优质教学资源,以任务驱动式学习深化教师对生物学教学的理解,不仅助力教师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更推动活动成果转化为可复用的日常教学资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筑牢基础。

  在威盛未来科技馆,清华大学标本馆副馆长王菁兰老师带来《植物标本的制作和采集》专题讲座。她系统介绍了植物标本的种类及其在植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着重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时,曾面临植物学名称与中药名称不一致的案例,提醒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中需注重样品留存、做好植物正确鉴定;同时详细演示了植物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所需工具及操作注意事项,并融入生态道德教育,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探索自然,其乐无穷”的科学魅力。

  讲座结束后,学员立即开展实践操作,利用干果、干花等材料亲手制作“生物捡秋标本”,在动手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切实将所学转化为实践技能,并能够在秋天这个季节将这样所学转化为日常教学的课程。


  威盛未来科技馆讲解教师带领学员走进“芯片长廊”,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实践中的转发与应用,通过沉浸式参观与细致讲解,让学员们直观了解芯片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科技与科学教育的创新融合路径,为后续跨学科教学积累了素材。

  随后,王馆长带领学员参观清华大学标本馆,包括贝类、昆虫、哺乳与两栖爬行动物、鸟类与海洋动物四大展区,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学领域的认知。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欧阳礼亮副教授引导学员走进3D心脏腔室打印实验室与生物制造中心,详细介绍实验室核心设备功能,以及生物制造中心以“模型研发”为重点的研究方向。目前该中心多项成果已进入推动应用阶段,让学员们直观了解到生物科技的前沿发展态势。



  此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梁啸宇围绕生物材料与细胞3D打印技术,讲解团队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技术转移方面的工作成果,展现该技术在生物、医疗与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价值。


  此次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为优青项目学员搭建起“理论学习+实地观摩+动手实践”的一体化成长平台。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充实了教学资源库,更帮助学员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学思路,为推动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