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要求,以“体育八条”新理念、新赛道、新要求为指引,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9月24日上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体质强健行动案例分享:一生一案/弱项突破”研讨会在顺义区仁和中学成功举办。作为北京教育学院承担的市级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的重要内容,围绕“一生一案精准提质”与“引体向上弱项强健”两大核心议题,分享一线实践经验,碰撞体育育人智慧,为后续中小学体育场景式育人工作深化推进注入实践动能。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志勇、副院长韩金明,体育系黄春秀副教授以及青年教师,部分区体育教研员、体育特级教师(正高级)、以及通州、顺义、延庆、东城、西城、朝阳等实践区体育教师100余名参加。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易建斌、舒瑶主持。
聚焦体质薄弱生,共探“一生一案”。精准提质成果分享环节拉开帷幕,由学院三个专题培训班的四位代表教师进行案例分享,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桑高林老师以“从‘挑’到‘跃’:学生体质提升策略”破题,阐述如何针对个体差异定制锻炼方案;顺义区仁和中学展贝贝老师聚焦“精准育体·个性赋能:一生一案实践模式”,详解一生一案在中学开展的路径与策略;通州区贡院小学赵承新老师从家校协同视角,分享了“最后一公里突破:家校共育促提升”经验,应用学院推送的课程资源,采用家校协同方式解决体测的问题;北京八一实验学校李杨老师依托大数据,阐述了“数据赋能·精准干预:基于诊断分析的提升要点”,实现了精准施策。四位教师的分享既有实践细节,又有理论支撑,为体质精准干预提供了丰富参考样例。
随后,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丁剑、郭新,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郭爱军,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周航对成果分享展开深度点评。丁剑高度认可教师“专业、敬业、乐业”精神,肯定“一生一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用,同时提出“如何持续跟进、延伸至日常体测、助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思考;郭新用“精准育体”“计划精准”等概括亮点,指出分享为教师搭建了可学习、可复制的框架;郭爱军重点肯定老师们“数据赋能”模式,认为其实现了体育课堂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强调数据对提升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周航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用心与包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学会自我设定目标,在精准的学练中促进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
破解弱项强健,引体向上攻坚教学痛点。在“引体向上弱项强健成果分享”环节,参会教师围绕学生体测共性难点展开深入交流。北京第十四中学李江泰老师介绍“引体向上·体能筑基”主题式课课练,以体能课课练方式融入每一节的体育课之中,强化体能筑基;北京汇文中学黄东旭老师分享“引体向上破零计划”学练赛进阶策略,通过学、练、赛的结合助力学生突破“零记录”。
在圆桌论坛环节,密云四小季光辉、顺义北石槽中心小学刘东志、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刘小园、北京第二中学朝阳学校鹿春生、陈经纶中学分校张信海五位老师围绕辅助器材开发、幼小衔接力量训练、“教材链贯通”强化课程、不同样态挑战赛设计与实践等主题展开经验分享与实效说明。
在点评环节,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韩金明、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特级教师陈建勤作专业点评并指明方向。韩金明副院长以三个关键词“对标、共识、行动”进行总结点评,一是要进一步对标“体育八条”的具体要求,利用大数据挖掘不同项目的关联度;二是本次活动形成一定的共识,学会精准诊断学情、依据力量发展的进阶原理、善于借助辅助器材激发兴趣、打通“学练赛一体化”的贯通培养;三是学院发挥市级示范与引领作用,场景式育人项目今年会形成20个不同样态的引体向上课程资源,为落实“体育八条”提供样板。陈建勤老师肯定了分享的案例成果,很好地展现学生“体能、技能与心理蜕变”,课堂采用“分层教学”“课课练”等方式的实效性,体现了“教学相长,精进专业”的价值,真正的呈现出场景式育人项目带给学生的变化。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志勇在总结讲话时强调,体育教育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与人性关照,学生进步的60%-70%,源于教师给予的清醒自我认知、中肯评价与持续关注,这正是教育的温度。他认为,人性关照需紧扣“尊重平等、满足需求、微观切入”,而本次活动中所有教师分享的实践案例,恰是这一核心理念的鲜活体现,并期待未来进一步打通教育理念与实施衔接,在平等交流中关注学生身心需求,实现场景式育人全过程的效果。
本次活动依托市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大数据,建立科学分析机制,精准筛选出学生体测中的共性薄弱项目,以此为靶向开展“弱项强健专项行动”,确保锻炼实效,切实为学生体魄强健保驾护航。未来,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将持续发挥场景式育人项目的优势,整合多区资源,开展更多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活动,助力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构建科学化、个性化、系统化的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