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 “中小学美育教师综合艺术实践工作坊及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戏曲舞台场景下沉浸式体验工作坊第三期——京剧经典唱腔唱段赏析与表演实践活动,在百年戏楼湖广会馆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以京剧、昆曲两大非遗艺术为载体,通过梳理艺术家们的爱国事迹与传统剧目蕴含的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精神滋养功能,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在戏曲领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与美育育人相结合,为青少年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培育提供生动范本。北京市中小学美育教师代200余人现场参与。课程由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张红阳老师主持。
活动开场,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楚首先致辞,她强调本次戏曲工作坊在深化美育浸润实效的同时,需将家国情怀与美育育人的理念有机融入戏曲教学中,以 “沉浸式体验” 突破传统教与学的边界,构建 “专家引领、师生共建” 的美育生态,教师们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程以“京剧经典唱腔赏析”、“表演实践”为双轮驱动,特邀三位业界嘉宾开展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专题授课,精准赋能教师将戏曲艺术精髓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教师杨焱博,以“重温大师光辉历史,榜样力量薪火相传”为主题,阐释了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本质,强调戏曲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解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时代内涵。在京剧百年历程中,梅兰芳“蓄须明志”拒演日伪,与周信芳编演《明末遗恨》唤醒救亡斗志并率团募捐为例,体现了艺术家们以艺术为剑、气节为盾的人生抉择,成为浸润心灵的精神教材。这些将“台上演戏,台下做人”升华为“德艺双馨”的实践。深刻启示着教师:既要以艺术技艺为基,更需以品德修为为本,在教学中融大师精神于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少年心灵,践行“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真谛。随后,带领现场教师沉浸式体验戏曲舞台“歌舞相生”的表演精髓,在边唱边舞的实践中感悟唱念做打里的艺术魅力。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第二小学教师薛轶,以“如何欣赏京剧的美”为主题,从“与京剧交朋友”、“看戏学会看什么”、“从京剧中发现更多的美”三个维度展开讲述,引领教师赏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京剧经典唱段。随后,他带领现场教师沉浸式体验京剧化妆技艺,在油彩勾勒与头饰佩戴中感受传统戏曲的美学魅力。
北京市京源学校京昆艺术团暨金帆京剧团团长董艳杰,以《昆曲唱腔教学技法与实践》为主题,从戏曲声腔传承的千年难题破题,系统阐释自主创新的 "唱腔符号法" 体系。她将抽象的昆曲 "水磨腔" 技法转化为可视化教学符号,结合《牡丹亭》等经典剧目的身段唱腔实践,串联远古乐舞图腾至唐宋教坊、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的戏曲发展脉络,深度解析昆曲与各朝代声腔艺术的传承肌理,在格律声韵与历史演进的交织中,为现场听众勾勒出传统戏曲从孕育到成熟的完整美学谱系。
中小学美育教师综合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前两期已圆满筑就美育实践基石,本次第三期作为收官之作,既是圆满的句点,更是崭新的起点。三场主题各异、形式多元的沉浸式研修,以理论研习、演唱实践、京剧教学法探究及跨学科融合展示四大模块为骨架的课程体系,引领教师在唱、念、做、打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持续夯实“理论研习、实践操作、教学转化”的培训环节。
随着系列工作坊的纵深推进,京剧艺术融入中小学课堂,从脸谱勾勒中的彩绘到靠旗挥舞间的家国情怀,传统戏曲正通过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在首都美育沃土中绽放时代华彩,让非遗传承真正成为滋养少年心灵的文化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