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及北京市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政策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于6月19日下午在北京市第八中学隆重举办“西城区体育名师工作室结业仪式暨体育教学实践改进方略成果课例展示与论坛”。活动以新课标、新教材有效实施为核心,紧扣“京八条”必修课程要求,重点聚焦篮球单元教学改进策略,并通过深度研讨推动区域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学员工作部/教务处副处长闫耀东,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苏航、韩金明,西城区教委体卫艺科科长毕正勇、副科长刘瑶,体育系青年教师周航、易建斌、舒瑶,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小学体育教研员及西城百余名体育教师参加展示活动。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杨帆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毛旻主持。
一、课例实践:开展“以赛促学”,突破向实战能力培养转型 活动首个环节呈现四节优质篮球课,覆盖初高中男女差异化教学。石新伟、陈力、赵静、赵志勇四位老师分别以《高二年级(男生)篮球快攻--“三打二”》、《高二年级(男生)无球掩护在实战中的运用》、《初中女生篮球运球+传球组合技术》、《初中男生篮球传接球在技战术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教学展示,并就课程构建思路进行详细的说课。
在专家点评环节,周建龙、康栋、武杰三位专家指出,本次篮球课例展示注重了情境性,突出真实情境的设计;注重了动作、战术、评价等方面进行解构和重塑,让学生掌握篮球技术、理解篮球战术、懂得观赏与评价;注重了结构化教学,循序渐进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了“以学定教”。同时,做到了以“技术应用”为导向,通过“学、练、赛、评”教学彰显出“以赛促学”的理念,标志着西城区体育教学从技能传授向实战能力培养的转型突破。
二、圆桌论坛:共探改革路径,破解“京八条”落地难题 圆桌论坛聚焦两项主题,分别为:大单元构建与教学改进要点、落实球类“班班赛”的策略,来自工作室12名体育骨干教师围绕各自学校如何落实开展大单元教学与做好球类“班班赛”的开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经验分享,指出了大单元教学的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建设、跨学科融合等方法与策略,阐述了大单元教学改革需要理清课时分配的比例关系,学会建立学生运动能力成长档案,量化学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同时,加强与“班班赛”的设计形成有机的衔接,实现竞赛体系从课内到课外一体化的贯通。
中关村二小副校长、特级/正高级教师郭金贵在点评时强调,大单元教学的灵魂在于“结构化”,必须打通技术链与认知链的联结,做好从“技能为主”向“素养为主”的转化,善于利用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体育教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李海燕指出,“班班赛”的关键在于全员参与,能让体能薄弱生通过裁判、解说等角色获得参与感。“班班赛”不是选拔赛,而是构建“人人有舞台”的育人生态,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长与展示的舞台。
体育名师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韩金明从驱动-共研-领航三个主题关键词,基于新课标-新课程的专题学习、谈科研-论课题的实践研讨、聚前沿-研方法的教学改进、新场景-新教材的探索指导等四个方面进行项目的总结,以时间纵轴记录每名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印记与成果收获。同时,代表项目组感谢西城区教委的信任和支持,并表示结业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团队将继续形成合力,开展场景育人课程资源开发,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师生。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学院院长潘建芬在名师总结讲话中指出了名师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体育改革必须坚守育人初心,要超越“体质达标”的单一维度,通过“班班赛”培养学生责任感、抗挫力等核心素养。其次,“京八条”落地重在课程重构,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喜爱的项目化学习。最后,名师工作室要成为“改革引擎者”,未来通过跨区域联动等方式辐射更多区域,推动教师从“技能传授者”向“育人设计师”跃升。
本次成果展示与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发挥了西城区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全面落实“京八条”的要求、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改进策略,为区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与思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体育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