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5-05-16
2025 年5月12日至14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联合语文学科创新平台,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 “初等教育学”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王荣生教授领衔开展 “语文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 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学术交流+研训融合+课堂实践”为主线,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热点,吸引学院教师及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近300人参与,为首都语文教育注入创新动能。
学术碰撞:多维成果展示与专家深度问诊
5 月 12 日的开幕活动中,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在致辞中强调:“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向驱动。” 随后,中文系、学科创新平台及非实体研究中心依次展开成果汇报。
中文系主任朱俊阳系统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提出“扎根教学实践、强化成果转化”的未来规划;创新平台负责人胡春梅以《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知识观转型与教学变革》为核心,阐释学科创新平台如何通过 “知识内联—结构建构—情境交融”三维路径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吕俐敏教授团队分享非实体研究中心在特色课程开发(如经典文学赏析、创意写作)与情境式教学模式上的突破成果。
王荣生教授肯定“研究与实践并行”的思路,建议中文系强化“理论到课堂”的转化链路,提出学科平台可通过“跨校资源联动”提升研究辐射力,鼓励非实体中心聚焦“关键问题攻关”深化研究精度。
下午的骨干教师成果交流环节亮点频现。陈莉以“儿童文学教学中的阅读激活策略”为例,展示如何通过音视频录制、文图创编等趣味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高笑可提出文言文教学“大语言观”,主张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赵雪伶结合统编教材案例,解析诗歌“意境美”与小说“人物塑造”的教学实施路径;倪燕的“策略链建构”研究,则通过真实任务情境设计,为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结构化解决方案。
王荣生教授逐一点评时强调:“教学创新需立足学情,如儿童文学应‘以兴趣为引’,文言文教学要‘守正而适度拓展’,策略教学需‘兼顾梯度与实操性’。”
研训融合:前沿理论引领与实操工作坊
5月13日,王荣生教授带来“语文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具体化路径”专题报告。他以散文教学内容定位难题为切入点,提出“文类特性导向教学内容”的解决方案,强调“阅读教学需明晰文体要领,写作教学应重建课程逻辑”。报告结合百余个教学案例,系统阐释“目标分解—内容筛选—活动设计”的实施框架,引发听众热烈反响。互动环节中,教师们围绕“新课标下教学内容比重平衡”“跨学科融合边界”等问题与专家深入探讨。
当日下午的 “如何听评课”工作坊由李怀源教授主持,王荣生教授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分组实操”三位一体模式,引导教师掌握“课前课标对标—课中行为观察—课后多维评价”的听评课方法论。他特别指出:“听评课的核心是‘以学评教’,需重点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如何学会’。” 现场分组讨论中,教师们结合具体课例展开互评,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对听评课专业性的认知。
扎根课堂:三级联动教研与实践指导
5月14日,活动走进景山学校开展古诗词教学实践研讨。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以“游戏化识字”“登临诗专题赏读”“词汇—篇章意旨研读”进行教学展示,呈现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梯度设计。
王荣生教授在议课中肯定“情境化导入”“专题式整合”等创新做法,同时建议:“小学阶段应强化诵读积累,初中可侧重方法建构,高中需深化文化思辨。” 他特别强调:“课堂需留足学生自主探究空间,让‘思维可见’成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尺。”
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在闭幕辞中指出:“本次活动既是一次学科建设的‘推进会’,也是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校学术资源—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转化平台,让研究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学需求。”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通过专家引领与成果研讨,进一步明晰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路径,推动“学习任务群”“大语言观”等前沿理念落地。近300名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实操训练—课堂问诊”三维成长路径,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研能力,形成“学—研—教”闭环。活动搭建起高校、中小学、研究机构的协同平台,为首都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研训模式,标志着北京教育学院在“高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领域迈出新步伐,为构建“学术引领、实践导向、多元协同”的语文教育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