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首都音乐教师培训思政课堂新视野——国家博物馆文物资源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实践活动

供稿: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 时间:2025-05-12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首都音乐教师培训课程思政模式,2025年4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社教部与北京教育学院音乐专题培训项目联合开展了馆校合作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活动,立足课堂思政,聚焦馆校结合与社会课堂资源运用,探索首都音乐教师培训新样态。活动以“了解音乐展陈,探索课堂思政”为主题,通过“导览参观+课堂教学延伸研讨”的形式,带领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提升教师音乐素养,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班中来自全市16个区的近30名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内,国博馆员卢宇博士以展厅中的音乐相关文物为线索,串联从远古时期到民国的音乐文化演进,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为学员教师讲解了中国悠远历史中,音乐和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历朝历代音乐文化在治国制度、稳定社会安定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眼前留存下来的这些国宝文物,正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者。这场“行走的音乐史”研习活动以“文物讲解+历史脉络梳理+复原音频听赏”的形式,构建了“以乐鉴史”的音乐教学思政新视角,为学员教师向中小学生介绍中国音乐文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例子。
      下午,在教育活动体验区由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馆校合作室陈颖主任为老师们讲解了由国博为中小学生精心开发的“古代中国”通识系列课程之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向教师们介绍了展陈区的文物资源在日常音乐课中可以如何呈现给中小学生。其中包括《声音的起源》《打击乐器的千年演变》《唱看做打画》《胡汉交融的乐器与文化》等。通过聚焦音乐文化的纵向通史与横向通识(乐器分类演变、艺术门类发展等)的讲解,教师学员了解到从博物馆研究人员的角度是如何用青少年可理解的语言来组织课堂的。随后,大家也结合这一天参观研学内容,就各自日常教学如何结合思政内容展开了讨论。
      本次培训活动不仅打破学科壁垒,创新融合音乐与政治、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对于引导教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厚植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音乐学科的馆校合作,以研促训,搭建文化传承桥梁,让传统文化在交融创新中迸发璀璨活力!
                                                           (图文 李悦 朱雅楠 陈思雨 史航)
部分学员学习反思:
 
史航  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
      此次活动以文物为媒、音乐为桥,让我深刻体会到“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的思政教育新路径。穿梭于“古代中国”展厅,文物实证与音频复原让抽象音乐史化为可触的文明脉络。作为教师,我们既是传承者,更是创新者。此次活动为美育与思政融合提供了范本。
 
王梓旭  密云区第五小学(民族小学)
      这些音乐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音乐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它们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音乐老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课堂,为学生打开音乐视野,让学生在历史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古今对话中激发对音乐的热爱。
 
王柯月  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展览以时间轴串联,实物与复原模型相结合,直观展现古代音乐历史的演变,是一部看得见听得到的音乐史学习体验。让文物发声,打破静态展览的界限,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政治秩序的载体。音乐穿越时空,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的发展变化和追求理想,音乐或许才是最不朽的时间胶囊。
 
李栩  东城区光明小学
      在国家博物馆这一天真是被中国古人的音乐智慧震撼到了!那些青铜编钟上的绿锈,陶埙表面的裂纹,穿越回千年前的祭祀现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唐代彩绘陶俑,那些乐工抱着琵琶、箜篌的姿势,和今天孩子们在教室摆弄乐器的样子一模一样!
      之后上课一定要给孩子们分享拓展博物馆的知识与内容!
 
郭洋  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
      本次研习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博物馆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未来,我将尝试将今天所学融入实际教学,通过文物与音乐的融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