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智能赋能文化传承 共探教育创新路径——北京市第五届 “子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启幕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5-04-28

  春风化雨润桃李,文脉传承正当时。2025 年 4 月 23 日,由北京教育学院发起,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大兴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子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在大兴教师进修学校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大兴教师进修学校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提供学术支持,并被列为该分会年度重点活动。以 “人工智能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主题,讲坛汇聚教育界精英,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永凯全程出席开幕式、高端讲坛及园长校长沙龙,并做重要讲话,与来自全市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一线教师及全国线上观众共襄文化育人盛举。

  高屋建瓴谋发展:开幕式凝聚文化育人共识

  开幕式由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孙健主持,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永凯,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薄茹,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区教委主任赵建国,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研究分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勇,知名作家、江西井冈山大学刘丽朵老师,大兴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崔连娜,《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康丽,北京教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闫耀东,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北京教育学院及大兴区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莅临现场。东城区、海淀区等兄弟区教育同仁、《中国教师报》媒体代表及全国线上观众共同见证这一文化教育盛会。

  区域实践彰显文化担当

  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薄茹在致辞中指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平原新城,大兴区立足 “三区一门户” 定位,深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一方面,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联合多方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教育共同体;另一方面,借助科技创新优势,运用 AI 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并通过大兴国际机场这一“世界窗口”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目前,全区已开发百余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成南海子国学实践基地、平南红色研学路线等特色项目。薄茹强调,本届“子曰” 讲坛是大兴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院校引领指明创新方向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永凯在讲话中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密码。学院立足首都 “全国文化中心” 定位,将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教师培训体系,已连续四届打造“子曰讲坛”品牌,多项成果入选“教育强国”平台,优秀课例刊发于核心期刊,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教师。针对本届讲坛主题,张永凯提出三大创新路径: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大思政”理念推动全学科融合育人,以价值引领确保 AI 时代教育的人文温度。他寄语与会教师:“深研经典做文脉守护者,拥抱技术做教育创新者,辐射带动做文化传播者。”

思想激荡启新思:高端讲坛荟萃学术智慧

  (一)学者视角:解码传统文化教育本质

  开幕式后,首都师范大学徐勇教授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为题,带来首场高端讲座。徐勇教授精准阐释文化内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代筛选、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民族特色内容,涵盖经典、常识、游艺三大教育模块。他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本质是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的 “土壤改良工程”,更是塑造文化人格的人文教育。通过经典训练,学生既能掌握语言艺术,又能扎根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蜕变。

  (二)作家视角:解构传统文学审美密码

  作家刘丽朵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个意识三个维度》为主题,从文学创作视角解读传统文化精髓。她深入剖析对偶、用典、留白、意境、格调五大文学意识,结合鲁迅、辛弃疾等名家作品,揭示传统文化在现代写作中的创造性转化路径;同时提出人生、地理、时序三大文学维度,强调文学教育对塑造完整人格的长远价值。刘丽朵指出,传统文化教育应超越应试目标,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用的精神滋养。

经验共享促实践:园长校长沙龙共绘教育蓝图

  由北京教育学院方麟副教授主持的“园长校长沙龙”,邀请地坛幼儿园园长梁静、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孙凤霞等六位校(园)长,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度对话。

  (一)创新实践:多维度探索育人路径
  地坛幼儿园梁静分享“节气生活教育”模式,通过传统服饰、节气食谱、生活技能培养,让文化传承融入幼儿日常;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孙凤霞介绍寄宿制学校的全学段课程体系,依托革命文化基地开展责任教育;丰台区长辛店第七小学王新艳以“深耕教材、社团延伸、项目探究” 三维路径,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大兴区青云店第一中心小学毛莉构建三级融合课程,结合地域非遗开展项目式学习;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刘丽娟以“文化家”课程和创意文化节,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传统文化;大兴区德茂学校张英依托民乐特色,推进“新六艺”融合课程,助力学生登上国际文化舞台。

  (二)理念交锋:擘画传统文化教育愿景

  在探讨理想教育模式时,孙凤霞呼吁构建 3-18 岁全龄段课程体系,强化家校社协同;王新艳提出让历史智慧“活”在课堂与生活;毛莉强调小学阶段应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刘丽娟倡导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张英主张将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整体生态;梁静则期待文化传承成为生活常态。与会嘉宾的思想碰撞,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多元实践思路。

  本届 “子曰” 讲坛以高规格学术研讨、多维度经验分享,搭建起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的交流平台。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工作者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