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信息化办公室) 时间:2025-04-07
2025年4月2日上午,由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承办的“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课堂教学微场景创新实践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北京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堂变革与未来发展。
本次研讨会聚焦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以“数字平台筑基—人智问答协同—智能体引导探究”为核心路径,旨在深入探索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集中展示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学科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融合实践与应用阶段研究成果。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教学副校长代翔燕主持,执行总校长卢青青致辞。来自学科创新平台实践校及育新集团的相关领导和学员,以及朝阳,海淀,西城、顺义和天津、内蒙的干部教师近100人现场参加了此次会议。
于晓雅教授作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学科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学校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以《课堂教学微场景创新案例研究与实践——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的四级进阶》为题,围绕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微场景创新,深度阐释了理论建构、实践路径、实施策略和成果成效,并展示了项目研发的一线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框架、“微场景”教学创新实践案例库、AI辅助教学工具箱及应用策略清单等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执行校长闫振与青年教师梁思敏展示两节高中数学研究课,通过智能体引导与学生互动,探索基于“师-智-生”协同的课堂探究式学习模式。英语老师陈璐和美术老师张敏分别分享了《数字赋能+GenAI协同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听说课堂新样态》和《AI赋能美术教学实践——AI与剪纸的创意碰撞》两个单元案例,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多样路径与实践成效。
北京教育学院数科学院副教授李红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和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左晓梅进行专家点评。几位专家均指出智能体的有效运用需以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为前提,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教学新生态。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执行校长卢青青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最可贵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教师在面对技术时的思考与转型。”
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学科创新平台和“数字赋能教学场景创新”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在育新实践落地的两年中,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北京市教育大数据优秀示范校”等荣誉。项目将携手实践基地校,持续开展数字赋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的教育教学变革实验,建构基于实践链接的理论模型,为推动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守好教院职责贡献教院力量!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