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信息化办公室) 时间:2025-04-02
2025年3月25日,北京教育学院2023级青年教师素质提升项目信息科技学科班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威盛大厦,开展“从体验到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与芯片制造课程”专题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由项目负责人、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于晓雅教授主持,威盛电子科技团队联合策划,通过沉浸式学习、实践与研讨,探索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以“自主可控技术”为核心载体,将科技强国、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育人全过程,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筑基。
沉浸式体验:触摸科技前沿,厚植强国使命
活动伊始,威盛电子科技杨蕾老师带领学员参观威盛未来科学馆。在人工智能综合实践厅、自动驾驶体验厅、AI芯片科普互动厅等五大展区中,教师们通过无人驾驶小车模拟、智能座舱操作、VR艺术鉴赏等场景,直观感受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学员们还动手编程操控国产芯片驱动的智能小车,完成避障、路径规划等任务,首次体验从芯片、传感器到算法全链条的自主可控技术方案。从‘依赖进口’到‘国产崛起’,让学员触摸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
揭秘芯片制造:跨学科融合育人的实践样本
在“芯片长廊”专题研修中,教师们深入探究芯片从石英砂到集成电路的“涅槃之旅”。通过模拟掩膜版设计、光刻工艺实验等环节,学员们亲历涂胶、曝光、显影等关键流程,深刻理解芯片产业对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融合需求。“一粒沙的‘中国芯’征程,正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攻坚精神的鲜活教材。”现场教师表示,这一过程为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提供了创新范本。
思政案例共创:从技术自主到育人自觉
研修活动特别设置课程思政案例分享环节。王玲老师以“培养未来人才,从自主可控技术开始”为题,提出信息技术学科应构建“意识启蒙—知识奠基—实践赋能”的思政育人链;王敏、毛文婷老师结合新能源汽车、国产深度学习框架等案例,阐释如何通过国产技术工具替代与创新实践,塑造学生的科技主权意识;程松凯老师则以身边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故事,呼吁“用中国技术讲好中国创新故事”。
项目负责人于晓雅教授总结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既要筑牢‘芯片级’的知识根基,更要培养‘破卡脖子’的创新思维。”她提出三维实施路径:以国产技术应用培育家国情怀,以真实项目实践锤炼创新能力,以跨学科融合拓展科技视野,激励教师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有温度的课堂”,培养兼具扎实学识与战略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本次芯片头部企业的沉浸式学习活动,通过“技术体验+制造揭秘+思政融合”的创新模式,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迁移的实践方案。参与教师纷纷表示,将以国产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载体,在课堂中深植科技报国信念,为培育更多“强国有我”的科技创新后备军贡献力量。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