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总结暨“未来强健育人行动提案”在北京教育学院黄化门校区成功举办。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肖汶,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张志华,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教务处副处长闫耀东、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陈雁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佑发、《中国教育报》编辑李小伟、《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主任郝俊、《体育教学》编辑部主任李海燕,以及北京市各区体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基地校教师120余人。活动由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志勇主持。
项目总结专题片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市、区、校三级协同联动的集体大教研场景、大单元在线直播和运动负荷监测的数字化场景、变革行动赋能和实践突破的练兵实训展场景,让与会者全面、真切地了解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的全貌。项目负责人潘建芬教授以“总结盘点·对话交流·咨询众筹·愿景奔赴”为关键词进行了项目总结,她从北京市110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四六八年级49万学生统测体质健康调研大数据发现的问题出发,介绍了项目遵循的场景式学习理论、育人理念、行动载体、场景要素,并从撬动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指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和促进教育要素改变三个方面总结了育人实效。她倡议“健康一起来”,提出“未来强健育人行动计划”,2025年将延续深化双新单元教学和体能强健活动,聚焦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体测薄弱项、体测薄弱生、微运动、身体瑜伽、女生体育锻炼、视力健康等资源开发,未来继续与老师们一起携手做好育人探索。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肖汶为参会的各区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代表、实践基地校代表颁发课例与案例颁发证书。此次场景式育人项目共有39名特级教师(正高级)、3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2名教研员、4名博士、60多名区级骨干教师、百名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单元上课和案例研发,为家校师生锻炼学生身体、转变课堂育人方式提供了资源参照、支架工具和实践方法,培育了一大批有自我革命决心、解放的勇气、研究的态度、专注学生导向的优秀教师。
市教委体卫艺处张志华副处长对本次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的成果表示肯定与认可,指出要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并对即将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要通过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行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期待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辐射全国的体育育人经验。
在主题沙龙环节,聚焦双新单元教学、一日体能锻炼、研修学习赋能、实践创新支持、培训方式变革等五类主题,项目参与者们深入交流了本次场景式育人挑战、实践创新支持、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专家点评环节,陈雁飞教授对参与本次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的全体教师表示赞赏,强调了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场景式育人对教师成长的积极影响。并鼓励在座的每位教师发挥骨干作用,带领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场景式育人,并把本次场景式育人的成果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展示和比赛中。
与会者们一致表示,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虽然结束,但大家仍然会继续努力,躬耕探索。大家始终坚信,把不爱体育的孩子变得喜欢体育、擅长体育,就是最成功的的育人。场景式育人,我们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