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京浙教师切磋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用文教学——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首届培育“读书种子”讲坛成功举办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4-11-25

  2024年11月14日-15日,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首届培育“读书种子”讲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讲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用文读写教学”为主题,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全国“读写教室”研究共同体协办,《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提供学术支持。讲坛分为一个主讲坛和六个分讲坛。主讲坛设在海淀区万泉小学,分讲坛分别安排在六个区县的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延庆区第三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房山分校、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西分校、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

  2024年11月14日,主讲坛在海淀区万泉小学召开。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负责人沈夏林、海淀区万泉小学校长金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在发言中介绍了“读书种子”的出处和原意,并进一步从五个方面阐释了“读书种子”的新时代内涵,强调了设立培育“读书种子”讲坛的目的。最后,邸院长强调了本次论坛的主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用文读写教学”具有深刻时代背景和教育意义,指出在读写教学中既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也要正视它所带来的挑战。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负责人沈夏林的讲话中表达了对北京教育学院提供平台的感谢,肯定了组织京浙读写教学团队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用文读写教学”交流的重要意义,并期待后续的合作交流。

  本次讲坛主要展示了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倪燕副教授负责的教改立项项目“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全学科阅读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和实践成果,共计有10所项目校的16位教师进行了课例展示;并邀请到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国均副教授领衔的“读写教室”团队进行观点分享和课例展示,共计有8位浙江的教师进行了课例展示。所有的课例均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的运用。另外,本次讲坛的多节课呈现了围绕“真实任务”“综合技能”“策略链”“阅读圈”“元认知”“显性化教学”“海报”等关键词展开教学的特征,关于打磨课堂教学的“颗粒度”等理念及课堂实践形态,让参会教师觉得耳目一新,有很多的启发和收获。倪燕副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也介绍了项目组在设计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教学时的三大前提:合乎教育伦理;提高教学效率;经济适用原则等,并对16节课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6大方面的运用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讲坛上,万泉小学的刘莉副校长介绍了万泉的“元认知课程体系”,该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展示了一系列元认知工具。在讲坛上,还展示了浙江团队的“读写教室”和万泉小学的“元认知教室”。两个教室中琳琅满目的海报和教学工具给与会者带来关于读写教学的新的思考和启发。

 
 
 

  11月15日,分布在六个区县的六个分讲坛分别召开。每个分讲坛均安排了浙江“读写教室”团队的老师进行了课例展示以及讲座交流,并展示了教改立项项目“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全学科阅读教学研究”的2-3节课例。

  培育“读书种子”讲坛是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设立的专注于推动中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迈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每届讲坛会围绕特定议题,针对性探讨当前读写教学关键问题。培育“读书种子”讲坛的一大特点是每次将邀请全国乃至国际优秀读写教学团队,分享和交流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并通过教师实际课堂授课展示,提供实用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参会者直观领略多样教学方法。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