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 时间:2024-11-25
2024年11月14日,由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主办,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创新平台、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学校以及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共同承办的跨项目交流活动暨北京市首届社会情感能力研讨活动在北京学校成功举办。2024年是“北京教师队伍建设年”,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养,是在为首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其在教师培训与科研项目方面的丰富成果,还进一步促进了各项目间的交流融合,共享资源,激发创新思维。
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创新平台负责人曾盼盼老师、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干训科张春明科长和樊宝霞老师、北京学校刘锦震书记、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书记、校长徐良云,及两校副校长程岚、杨慧等领导出席了活动。此外,《中小学心理辅导》杂志、机械工业出版社生活分社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大力支持。
参与本次活动的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此次研讨活动的丰富内容。其中包括三类共六项培训项目,分别为三项组班项目,包括思政学院曾盼盼老师负责的“房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提升培训”和曹慧及薛野老师共同负责的“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的教师成长引导技能培训”,教育干部学院李娜老师负责的“团队学习领导力提升专题班”。一项领航计划:“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工作室”项目,两项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涵盖曹慧和肖北方老师负责的“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的教师团队建设”,学前教育学院刘畅和朱丽芳老师负责的“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绘本教学研究”等项目。
还包括四项科研项目,分别是学院老师负责的中国教育学会项目“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困境、对策与实践”和教改项目“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提升教师沟通能力的混合式课程建设”的教师代表,以及院外老师负责但学院老师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乡村学生校园欺凌的防治研究”和海淀区十四五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项目校成员代表。这样的跨项目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搭建一个开放、互动、共享的平台,促进各项目团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社会情感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活动日程安排紧凑且内容丰富。上午的主论坛围绕“社会情感能力”、“学生发展”、“教师团队”三个关键词,以“知爱·能爱·愿爱·慧爱,成己·成人·成事·成团队”为主题,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分享和交流。
活动一开始,北京学校的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对来自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区教科院以及各项目校的领导、专家、教师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活动进入了主题分享环节。
首先,来自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的Maurice J. Elias教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大家分享了《为什么社会情感能力和品格对教育成就、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功至关重要》的主题报告。他深入剖析了社会情感能力和品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紧接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鱼霞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十年探索》的主题报告。她回顾了过去十年社会情感学习在国内外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心理中心的王瑞老师则结合区域实践,分享了《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区域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她详细介绍了海淀区在推进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为与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随后,北京教育学院的刘畅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学龄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绘本在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北京市顺义区李遂中心小学的侯立坤老师分享了《至美教育理念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社会情感学习的整体建构》的实践探索。他介绍了学校如何在至美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整合课程、优化环境、创新评价等方式,推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北京学校的程岚老师则为大家带来了《完整育人视域下社会情感能力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的报告。她详细介绍了学校如何围绕社会情感能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之后,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的倪虹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利用学生的智慧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基于班级地图的班级会商》的实践经验。她介绍了如何通过班级地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本次活动召集人曹慧副教授带来了她对多年来进行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训的反思,分享了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知爱、能爱、愿爱,才能慧爱,也鼓励所有人都能行动起来,在成己的同时,做到成人、成事、成团队,共创美好未来!
最后,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书记、校长徐良云,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干训科科长张春明,以及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平台负责人曾盼盼,分别代表校、区、市三级领导对上午的活动进行了精彩回应。他们高度赞扬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本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更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推动。同时,各位领导也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化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期望与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特别设置多项彩蛋活动:在上午休息环节,由北京学校郑甜老师和三年级的小学生们带领与会人员进行了工间操——《中医五禽戏》;在上午会前和中午休息时间,与会者们观看了由徐立导演的电影《未来学校2-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此外,活动中还设置了在线讨论板活动,并对参与者进行了抽奖,奖项分别由《中小学心理辅导》杂志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生活分社提供。
下午,活动还设置了多个分论坛,分别围绕管理、课程、正向行为以及学生发展引导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管理分论坛上,“团队学习领导力提升专题班”、“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的教师成长引导技能培训”以及“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的教师团队建设”等项目的学员们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
在课程分论坛上,“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乡村学生校园欺凌的防治研究”和“海淀区十四五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等项目的代表们则展示了三节现场课,及他们在课程构建、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创新尝试。
正向行为分论坛则聚焦于学生行为的正向引导和干预支持,从理念、学校整体建构、年级与班级推进策略、班会课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享。
学生发展引导分论坛上,“房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提升培训”、“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工作室”和“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提升教师沟通能力的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学员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和沟通艺术来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本次跨项目交流活动暨北京市首届社会情感能力研讨活动是一次成功的盛会。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汇聚了来自北京教育学院和海淀区教科院的众多培训项目和科研项目代表,以及从珠海远道而来的教育同仁,共计130余位,共同探讨了社会情感能力、教师团队发展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等前沿议题。
它不仅为各项目代表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的平台,还促进了各项目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未来,所有项目组都将继续秉承“知爱·能爱·愿爱·慧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成己·成人·成事·成团队”,为推动首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