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4-10-15
为持续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助力“培训质量提升”人文行动,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于2024年10月14日开展“研训一体”主题研究论文成果交流活动。作为“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之一,邀请外语系副教授张敏及历史系副教授赵建建以“学科育人研究成果提炼与发表”为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活动由李宝荣副院长主持,全院教职工参会。
李宝荣副院长首先以《有组织的科研促质量提升》为题,结合2024年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有组织科研的工作计划,再次强调科研工作的整体思路,即为“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围绕“学科育人”主题整合“双减”深化、“三新”落实、品牌塑造、学科特色、教师发展等方向开展研究,团队呈现跨学科标志性学术成果。本学期将持续推进以学科育人路径与方式、学科育人研究成果撰写与发表、学科育人研究成果转化为主题的“人文讲坛”系列活动,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不断强化研训一体,以高水平研究促培训质量提升。
张敏老师以“英语课例论文的撰写与反思”为题分享了她在撰写和发表《英语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相互关系与结合策略》这一论文过程中对于英语课例论文的撰写心得与反思,完整展示了她的论文构思及写作过程。她指出,英语课例研究类论文基于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分析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尝试通过文本分析、语篇分析、单元知识分析等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并且形成解决策略,从而完成论文的构思及撰写全过程。同时她对于课例论文的选题和目标期刊选择也给出了针对性建议。赵建建老师以他的论文《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意蕴辨析与实践路径》撰写思路为例,分享了他由培训课程的多轮改进出发,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何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提出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评价策略的全过程。给老师们完整展示了基于学院重点项目的培训课程转化为成果,成果反过来促进课程实施优化的研究路径。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文系副主任吕俐敏教授认为两位老师分享的论文撰写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自己指导团队老师论文写作非常有启发,两位老师的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培训实践,基于鲜活的培训案例,但又没有仅仅停留在案例上,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分析、概括和提升,尤其是张敏老师采用的模型、结构图以及关系图式的研究方式对于她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李宝荣副院长总结发言,两位老师的发言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转化,转化的逻辑有一定深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两位老师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学院的工作特点,那就是基于解决课堂教学真问题的需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练论文主题,深化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对接学术观点和学术主张,建构理论框架,转化为培训课程。同时,要开放地倾听,勇于接受同行的质疑,根植实践对接理论,不断修正完善成果,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及学术影响力。
此次分享交流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展示平台,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共享与转化,有助于促进老师们更好地将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研训一体。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