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上午,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三师讲堂聘请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教法》杂志高级编辑曹周天开展科研成果出版的对话与交流。曹编辑以主题式的问题链进行专题微讲座与对话研讨,基于研究意识、教育视角、语言表达到出版“十个一”的诠释,更好地阐释研究与成果输出的要点与优化策略。讲座与交流环节由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潘建芬院长主持。
一是把握新教材的“三个首”。结合新时代首套出版、新课标首编、新教材首发,从国家战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等宏观要求,从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论教育著作等重要论述,从体育、艺术政策文件颁布等内容要求,更好地为成果的输出与产生奠定了依据与研究背景。
二是教育研究的“四个视角”。要想更好地把自身研究成果发表出版,要有学科视角,聚焦研究内容与学科领域,具备研究的主阵地;要有出版学视角,具有审美要求与阅读舒服,了解出版的要求,掌握出版的规范;要有汉语文学表达视角,强化书面表达能力,是实现成果出版与发表的垫脚石;要有艺术学视角,要在模仿中传承,讲究谋篇布局。
三是语言表达的乏力与给力。结合语言表达乏力的典型表现,从现状入手呈现出语言表达中的易犯问题,长句子不能缺成分,要以规范来判断语言表达的优化;同时,造成句子表达不准确、造新词等现象,要强化精细打磨的能力,聚焦文章中的语言概念描述,尽量用现成的话来表述。更要从自身表达能力做起,想明白、说清晰、写通顺、整到位,多读文章典范、持续进行实践操作。
四是学术出版“十个一”。选好一个方向、圈号一片领域、做好一项工作、想好一个题目、集好一批资源、搭个一个框架、传好一个提法、用好一套话语、磨好一篇文章、找好一个平台等十项要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在交流环节,针对老师们在论文发表中的各种问题,曹编辑逐一给予了明确的解答,同时鼓励老师们踊跃投稿,把北京市体育与艺术的研训成果推广开来,更好地推动体艺教学科研的进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