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穿越千年琴音:开启古琴审美与跨学科教研新篇章

供稿: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 时间:2024-09-24

      2024年9月19日,金秋送爽,百花深处胡同的过云楼书院内,一场关于古琴文化的深度对话悄然开启。北京音乐家协会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怀瑾老师,以其丰富的学术积淀与深邃的艺术视角,为北京市的音乐与美术教师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琴曲三千——古琴审美探究》的精彩讲座。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2023级优秀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研修项目美术班和音乐班联合举办。这次活动是对古琴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致敬,也是音乐与美术跨学科教研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深度探索,更是落实《北京教育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的一次积极探索,是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以体育德、以美润心”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
                                                                古琴之美:雅韵流长,文化深探
 
      古琴,这一承载着千年文明的乐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郭怀瑾老师从说文解字中的“乐”字讲起,巧妙地引出古琴与古代文化的深厚渊源。他详细阐述了道家与儒家对古琴的不同解读:儒家视古琴为君子之器,强调修身养性、慎独内省;而道家则追求“音声相和,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认为古琴是追求人生之道、陶冶情操的道器。通过郭老师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古琴在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手中流转,那份雅致与高远,令人向往,展现了古琴在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为之动容。
      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体验古琴的魅力,郭老师还亲自上阵,弹奏了《高山流水》等经典曲目。那悠远而深邃的旋律,如同清泉般流淌在书院内,让每一位听众都沉浸在了古琴独有的韵味之中,感受到了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琴韵疗心:古法今用,疗愈身心
 
      作为古琴心理疗法的倡导者与实践者,郭怀瑾老师分享了古琴音乐在身心健康领域的独特应用。他结合中医五行理论,对五音五行疗愈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创新实践,多年来,郭老师通过古琴音乐疗愈,为众多失眠和焦虑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安宁,展现了古琴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与实用价值。通过古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人们可以调整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郭老师的分享不仅让在场的音乐教师受益匪浅,也激发了美术教师们对于音乐疗愈与艺术治疗的兴趣与思考。
                                                                 跨界融合:琴音画意,共绘新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音乐与美术的跨学科教研,郭怀瑾老师提出了“琴音画意”的创意构想。他鼓励音乐与美术教师们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探索古琴与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课程中,教师们被分为若干小组,围绕古琴的历史与文化、造型美与演奏技巧、以及古琴与自然的和谐疗愈等主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通过音乐创作、美术绘画、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将古琴的审美价值、文化精神与情感表达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展示、交流与合作。
      随着讲座的圆满结束,过云楼书院内依然回荡着古琴那悠远而深邃的旋律。郭怀瑾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深刻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与价值,更为音乐与美术的跨学科教研开辟了新的天地。
项目简介:
      北京教育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研修项目”(美术、音乐学科)是面向北京市各区美术、音乐学科、具有较强发展意愿的优秀艺术青年教师设立的研修项目,该项目指向艺术学科育人能力提升,立足于艺术学科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专业理念的更新、专业知识深化、专业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研究,打通项目、学科和课程资源的边界,依托于作品创作、课题研究、单元教学、跨学科融合等综合实践类课程为载体,为北京市培养一批视野开阔,学科育人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青年艺术教育人才。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