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人文讲坛|中文系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语文教育”学术讲座活动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4-09-24

  2024年9月23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于国老师,在北京教育学院黄寺校区综合楼70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文教育》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中文系系主任朱俊阳副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及学科创新平台基地校教师参加。

  首先,朱俊阳老师致开场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及朱老师的工作与研究领域。接着,朱于国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育的深度思考。

  讲座上,朱于国老师梳理了近20年技术演进的过程,例如ChatGPT的发展,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等书籍观点,指出:AI无处不在,AI带来全面变革,打破了人类智能的垄断地位,带来人类文明范式转型,人类的生产力与创造力得到解放。但是,人工智能也可能带来风险,譬如,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如何确定版权归属;生成的文学作品,难免呆板单调,缺乏技巧和深度思维等,这些也都是需要警醒的问题。朱老师还梳理了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譬如,资源易得,可以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弥合鸿沟,可以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精准画像,可以促进个性学习;赋能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有,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景、随时随地的智能学伴、身临其境的实践学习等。人工智能给语文课程带来很多变革,包括语文课程理念与内容的调整,语文教材编写效率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科工具,个性化的学习建议等。讲座过程中,朱于国老师以案例详实举证,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人工智能给语文学习带来的挑战,譬如,感受和体验被取代,师生生生对话的弱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减弱,价值观对齐的隐忧,个性化的丧失等。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朱于国老师指出,一些语文能力或素养仍然是不可完全替代的,譬如,阅读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不可替代,文学和审美的体验没法让人工智能替代,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读者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等。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强化信息筛选与评估能力的培养,避免陷入错误或片面信息的漩涡;要强化群组阅读,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贯通把握,推进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要重视整本书的阅读,其优点是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持续性的阅读思考和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要强化个性化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是人类的特长和优点所在。

  朱老师分享完后,中文系及学科创新平台基地校的老师,围绕智能时代的语文教育开展了进一步的探讨。人工智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但是智能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一系列挑战。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引发了对语文教学以及未来智能时代的发展更开阔、更深入的思考。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