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跑的组合”双新单元练兵实训研讨会成功举办

供稿: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 时间:2024-07-10

      7月5日,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围绕“双新单元下的初一男生跑的组合”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召开练兵实训研讨会。会议旨在更好促进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和新义考落实能力,开展育人能力提升行动和优秀教师典型引路行动。此会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北京教育学院纪委书记张润杰,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林师,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原院长、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联盟主席毛振明,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岳新坡,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卢青青等领导和专家,海淀区、顺义区200余名初中体育教师共同参加此次研讨。活动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胡永恒、北京市八一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黄虹主持。
      活动开始,央视频《一个关于跑步的实验》和《用38节课爱上跑步》两个专题报道视频,现场深度还原了场景式育人课程中,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和操场跑道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场景,通过对授课教师、看课教师、上课学生以及校领导等多角色互动采访,用多视角的真实感受和体验,生动形象、立体全方位地呈现出跑的组合“双新单元”练兵实训活动的育人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卢青青首先致欢迎辞,向所有与会领导来宾表示欢迎,对项目组全体授课教师表示诚挚的敬意。感谢北京教育学院“跑的组合单元”场景式育人项目团队,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实验基地校,选择初一年级6班和9班的46名男同学,开展了综合跑的基础、短跑、跑跨拓展、中长跑和接力跑,共计36次实践课及2次健康理论课。包括9位特级、正高级教师、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名教研员在内的38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风采和育人智慧,给实践班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但激发了实践班男生的跑步热情,给他们的体育课堂带来了激情奔跑的活力,也激励着每一个首师大附中的学子,向实践班的同学一样热爱奔跑、热爱运动、热爱生活。
      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市骨干教师、体育教师跑团成员毛旻,以《素养导向的跑的组合单元教学设计》为题,从双新单元的主题背景、指向核心素养的主题设定、主题引领下的单元结构分析、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确立、开放性学习环境创设、结构化内容设计、热身和放松模块设计、持续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复盘。北京市骨干教师、首师大附中体育教研组组长李韬和实践班体育任课教师王逸,结合跑的组合单元学习前后测试数据及单元学习作文,以学生研究视角,从学情分析和学习评价两个维度,做了身体指数、身体自尊、学习感觉、学练期待与收获、学习满意度、跑步知识掌握情况,50米、1000米、立定跳远体测数据、作文随感进行了量化、质性分析。北京市教育学院跑的组合双新单元负责人韩金妍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京兰,分别以《跑的组合单元教学实践与反思改进》为题,分享了跑的组合单元从合作设计版到教学改进版,再到教学反思版的发展进程,以及38位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研磨,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调整方案,具体执行层面面临系列问题和挑战的反思,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教师练兵实训的意义也正是如此。北京市骨干教师三十五中丁福芹老师,以《从课堂游离到认真的转变》为题,分享了实践班小吴同学,如何从1000米跑10分钟最后逆袭跑进5分大关的励志故事,分享了在一步步成长蜕变过程中,项目组教师的艰辛与心路历程,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视角,诠释了场景式育人对孩子一生发展、家庭走向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意义。首师大附中实践班主任林骦舟老师,从班主任的视角分享了班集体的成长和变化,对38节跑步课程激发孩子们锻炼热情、使孩子们能吃苦能坚持、促进学业水平提升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难忘第38节课后项目团队教师代表郑重宣读,并为每一名同学送上印有全体授课教师手写签名的《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圆桌沙龙环节,第一场由青年教师代表和跑团教师代表组成,对单元实践中学习到的教学经验、实用妙招和会跑会教谈了自己的感悟,他们特别对校训与比赛结合、巧用充气棒、蒙眼接力赛等教学创意赞不绝口。第二场由北京市学代、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的老师们组成,分享了单元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育人场景,对未来教研的思考和展望,提到了特别吸引同学们的体育嘉年华比赛和颁发奖牌场景。纷纷表示要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辐射到区域教研活动当中,做好此次练兵实训、场景式育人项目的成果推广,使其更好走进体育课堂为教学服务。第三场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团队代表,从练兵实训的角度对单元教学和青年教师教学提出了建议,北京第十四中学正高级教师李江泰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体育教学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优良传统,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和创新;北京七中特级、正高级教师俞伟顺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强调教学中一定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无规矩不成方圆,青年教师们就要从严师做起,向名师、大师、大先生级的教育家方向努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武杰,则从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在课前如何根据学情问题进行场景预设,并根据预设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和设计,最终达成对课堂教学的良好把控。
      项目总结环节,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潘建芬院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点评时从场景对话、场景反馈、场景问题、微信群互动、场景检测数据等方面进行盘点,表达了单元实践中坚定自我革命的勇气、解放思想的决心、坚持研究的态度、促进学习与以体育人并重的导向,分析了项目团队在面对和解决学生不会跑、跑不动、跑得慢、跑不久等问题,开展的三类场景创新、三个阶段发展以及三层反思追问,坚守为双新引领循证、为优化育人反思、为改变学习者态度和生活方式不断探索的初心。并提出把不爱体育的孩子变得喜欢体育、擅长体育,才是最成功的育人,才是最有价值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专家点评环节,岳新坡教授对跑的组合单元项目团队开展的双新实践和场景式育人探索,对学生兴趣提升、增值性评价探索、北京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勉励大家下一步应认真总结、凝练成果,面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促进新课标落实,把实验课做成常态课,并希望把“从跑的基础到专项,从跑的进步到挑战,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的自己,在习惯持久中凝聚对跑步运动的热爱”的学习主题一直传递下去。
      毛振明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单元设计的切入点非常巧,特级和骨干教师接力教学形式非常好,跑的组合单元教学实效性非常强,整个项目团队凝聚力非常强,双新实践教学成果非常多。带领老师们回顾了几十年的跑步教学,从能跑不会跑、到不会跑不能跑、再到跑得好跑得久科学的跑,是体育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是对运动教育理论的理性回归。并对项目团队提出具体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重视运动场景的重要性和育人价值,探索多种多样的运动场景育人模式,项目成果要凝炼成型,项目经验要普及下延,项目研究要深入推进,项目团队要转型指导。
      最后的领导讲话环节,张林师副院长提到通过此次练兵实训活动,敢于做出改变,就说明我们可以跳出体育看体育,能够正视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课的短板,以及领导、社会、家长、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敢于做出变革,也源于项目组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异地授课、组团教学的新模式,形成了更高品质的体育课堂。激励老师们今后工作中要更加善于学习和交流、敢于反思和批判,更好的提升教学技能和创新本领,把体育课堂作为“课程改革年”最好的试验田,继续务实地实践、潜心地研究,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