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双新单元”体能模块练兵实训研讨会成功举办

供稿: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 时间:2024-07-01

      6月28日,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双新单元”高中体能模块练兵实训研讨会在北京中学东坝校区成功举办。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攀、体卫艺处处长冷传才、副处长陈晓莉、一级主任科员刘梦龙、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训练学院院长尹军、北京大学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赫忠慧、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宣传部副部长刘宏海、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孙迅、朝阳区体卫艺科科长韩雪森、北京中学党委书记何剑雄、校长夏青峰等,通州、顺义、丰台、延庆、门头沟、东城六区的高中体育教研员,18次课授课教师和朝阳区的300余名体育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刘萌和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党支部书记韩金明主持。
      研讨会由专题片播放、主题报告、圆桌沙龙、总结点评、领导讲话五部分组成。
      主题报告环节,通州区潞河中学体育教师徐惠、北京中学体育教师侯雪萌、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教师舒瑶分别作了《素养导向的体能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改进》、《北京中学高一男生实践班学情分析与学习评价》、《体能模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证研究分析》的报告。
      圆桌沙龙环节,项目执行负责人、体育系教师周航与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完成体能动作展示,探讨在组合练习中全面发展学生基础体能。授课教师代表就“体能模块实施中,优化与提升体能课实效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交流分享。六区的高中体育教研员就“新学期体育教研中,落实必修必学体能模块或全面发展学生体能的启发和思考”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结点评环节,项目总负责人潘建芬对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的背景、实施、效果、反思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尹军从体能基础知识、课堂设计、运动负荷等方面分享了学习体会和真实感受,并对课堂负荷的提升提出了宝贵建议。赫忠慧从动作设计与分层教学、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对体能测评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汤丰林指出本次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把场景式育人从概念变成了现实,通过研究设计、实践实验已取得了丰富成果,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大创举。专业化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课、体能、素养、人才是本次活动背后的关键词和底层逻辑,强调了课程形式、体能基础、素养提升和培养目标。体能模块的设计体现出科学性、精准性、具身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方向和期待,希望在未来的体育课程设计中处理好有与恒、优与新、研与新、健与福的关系,希望通过场景式育人推动中小学体育教育更好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王攀对本次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实训研讨会表示充分肯定,他以篮球和体能为切入口,以自身对体育的切实感受为例,感谢大家共同努力把场景式育人率先从概念变成了行动。场景式育人撬动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一是老师们有变化,过去注重技术的传授,今天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实际获得;二是课堂有变化,场景式育人衍生了体育翻转课堂、深度课堂的出现和发生;三是孩子们有变化,孩子们更期待上体育课了;四是家长们有变化,对学校的理解和信任更多了;五是培训形式有变化,体能模块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超三万余人次,引起了其他省市的普遍反响。这些改变得益于老师们改变惯性、改变传统的勇气,得益于优质资源的流动,北京教育学院组织了全市最优秀的特级和骨干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异地授课、组团教学的新队模式;得益于对学生的尊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运动的快乐,增强学生体质,丰富人格教育。并对未来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期待,希望老师们追求每一天的提升,继续保持工作热情,今年是北京教师队伍建设年,要让体育教师成为校园里最受尊敬的人;追求每一堂课的提升,积极响应课程建设年的要求;追求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身心健康为突破口,引导孩子们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