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4-05-29
5月28日,由北京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碳中和”主题跨学科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第四中学举办。2023通州名师工作室(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全体成员,通州区相关学科教师在现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六中学,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第七中学校、长治市上党区第五中学校、长治市潞州区实验中学、长治市潞城区第三中学校等师生在云端,线上线下共计约900人参与观摩教学成果展示。
通州四中在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的专家引领下,围绕“碳中和”主题,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进阶性以及跨学科概念的进阶性,以小学阶段作为中学阶段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实现从初步认知到深度理解的顺利过度。此外,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的落实层面,本次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大概念作为“聚合器”,从整体育人的视角,期待综合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通过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跨学科任务的驱动,实现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表现进行评价综合反馈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程度。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理念,通州四中教师共呈现了涉及科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7节课例,共同展示了不同学科基于“碳中和”主题设计的跨学科实践教学的成果。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王钦忠院长代表项目指导团队发言,他首先感谢了通州四中和通州教师研修中心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他指出跨学科实践学习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创造性、开放性、真实性等特点,相比单一学科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核心素养理解能力、跨学科教研能力、实践学习指导能力和表现性评价能力。
数学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以《学生身边的碳排放——发现提出问题》为主题,让学生们结合课前准备,分享了关于碳排放的相关知识。观察了生活中有哪些碳排放现象?学生们列举了生活用水、生活用电、一次性餐具等20余种现象,又进一步进行了归类分析。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出行方式碳排放量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等问题。逐渐认识到原来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这么密切的联系。
在《光合作用下的校园绿化设计》生物学科展示课中,学生们选取校园中常见的绿萝、国槐、玉兰、月季、白掌、吊兰等六种植物,开展了课前操作实验,测定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玉兰和国槐光合速率最高,固碳释养的效果最好。”学生们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小组模拟沙盘上,学生们细心地摆放一株株植物、一组组建筑,形成独特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我们在操场边种了法国梧桐,它的光合速率高,长大后也可以遮阳。小学楼和综合楼之间种了银杏树,观赏性强。学校门口种植了桃花,可以更加美化校园……”学生们分组展示了设计成果。
除了数学和生物学科,学校还引导学生从科学学科方面关注“温室效应”的产生,小学科学设计了《拯救北极熊》,从物理学科视角开展制作“低碳机”工程实践,从化学方面探究“碳吸收”和“碳固定”。通州四中校长张士东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在市区两级专家引领下,围绕“碳中和”主题深化跨学科实践教学,进一步向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延伸,着力打造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此外,本次课程同步通过云平台的形式与对口帮扶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六中学共上一堂课,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北京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主要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大概念教学、单元教学和跨学科实践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本次“碳中和”主题跨学科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正是“院校合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生动体现,下一步中心将进一步与中小学深化合作,共同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和课程样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徐扬 撰稿 / 集体 摄影)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