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4-05-14
为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助力“培训质量提升”人文行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奔赴”,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于2024年5月13日开展“研训一体”主题研究论文成果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作为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之一,特别邀请中文系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以“学科育人研究成果提炼与发表”为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活动由李宝荣副院长主持,全院教职工参会。
李宝荣副院长首先以《质量提升:有组织的科研促学科建设》为题,汇报了2024年有组织科研的重点实施策略,即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围绕“学科育人”主题整合“双减”深化、“双新”落实、品牌塑造、学科特色、教师发展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提炼成果;对接培训质量提升行动,细化落实“研训一体”的策略,通过深度开展量化调查及质性案例的实证研究和课例研究,实现科学构建学科育人主题理论框架、教学实践及评价策略并提炼成果,促进学科建设。本学期人文学院将聚焦于学科育人路径与方式、学科育人研究成果撰写与发表、学科育人研究成果转化等主题举办“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作为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研训一体的一项举措。
接下来,中文系青年教师张了原博士以她发表在C刊论文《不同互动情境下汉语二语概念性知识教学中师生脑同步机制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为题,李桔松博士基于发表的C刊论文《基于“诱变事件”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研究》,分享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理论基础、研究方案、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法和步骤、研究结果与讨论、研究启示等内容,同时结合他们对于培训工作实际的理解和感悟,介绍该论文相关研究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文系主任朱俊阳副教授分享了她在听取了两位青年教师的分享交流的感受和启发:一是强调了科学性,都从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出发,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性。二是从知识本体研究转向人的研究,关注脑机制和实践性知识和认知,是对于原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一种突破和进步;三是跨学科性,不仅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神经学,还涉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研究者深厚的跨学科背景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胡春梅副院长从研训一体角度分享了她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成果均基于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作者在对于专业知识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与我们学院的培训工作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他们在面对工作和研究挑战时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二是都采用了跨学科研究,想要研究成果更深入,更有理论提升,要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跨学科研究是非常必要;三是只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我们深入挖掘、提炼、整合培训素材,最终成功凝练到学术研究的层面。
李宝荣副院长指出此次分享交流为我们开拓了学术视野和跨学科视野,启发了我们从工作情境出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项目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研训一体。她强调,“人文讲坛”系列活动,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全院教职工的教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建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协同机制,希望能够发展成为宣传和展现人文学院学术水平、育人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活动最后,刘楠书记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活动是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践行学院“双提升行动”系列活动之一。为充分践行学院“双提升行动”工作要求,人文学院领导班子积极部署,详尽谋划,从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促进培训质量提升、积极推动人文讲坛系列活动等各项举措入手,通过加强教学秩序规范管理,强化培训质量的监督,加强培训方案的交流、完善和提升,促进学科建设。开展研训一体研究主题论文成果交流等系列“人文讲坛”活动,力求实现教学规范化管理、促进培训质量提升。下一步,人文学院将持续加强顶层谋划和设计,规范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双提升行动”的经验和做法,将工作抓实落细。希望全院教职工提高站位,积极配合学院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参与,为全面落实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培训体系,提升学院治理能力治理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