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阅读滋养生命——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项目在北京学校举办阅读圈及读者剧场教学研讨会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4-05-08

  2024年4月23日上午,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圈及读剧教学研讨会项目“阅读滋养生命——读者剧场与阅读圈在小学英语和语文学科的创新性应用”课例展示及研讨活动在北京学校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主办,北京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共同承办。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围绕中华优秀传统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与传承,小学英语及语文学科合作共同探索变革育人方式,加深阅读理解,讲好中国故事。

  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小学英语和语文学科的项目式语言学习课例展示,第二个环节为说课、专家点评及研讨。现场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项目负责人徐国辉副教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所长王迪博士、北京学校程岚副校长、来自通州区各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和北京学校的英语教师,同时还有400余位老师线上同步参加活动。

  课例展示环节,三年级语文胡玲玉老师带来一节“阅读圈”教学课例《守株待兔》。教师创造性地将“阅读圈”角色引入学习讨论之中,在单元整体学习的基础上深挖教材语篇,以“争做寓言文化宣传小使者”为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深化对寓言故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表达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英语程雯老师带来“读者剧场”教学课例“Waiting for a Rabbit”。在语文学科深入理解守株待兔故事寓意之后,英语课上师生共读此寓言故事的英文版本,通过“读者剧场”进行演绎。教师采用“扶放有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适合的语言学习支架进行示范,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读者剧场”表演中呼应、动作、道具等元素的运用,最终学生分小组生动形象地表演了寓言故事。

  活动第二个环节,胡玲玉老师对第一节课例进行了说课。她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主题提出、整体思路、教学目标、重点课时、教学评价和教学特色等七个维度进行了说明。程雯老师对第二节课例进行了题为“读者剧场作为用英语讲好中华寓言故事新途径”的说课。程老师从确定项目主题、明确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及产品、入项、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成果、出项和总结反思等八个方面展开了介绍。

  专家们对两节课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徐国辉副教授充分肯定了两位授课教师的授课思路。老师们基于单元主题,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阅读圈”和“读者剧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培养高阶思维、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徐教授指出,“阅读圈”和“读者剧场”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这两种阅读方法符合孩子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和表演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情感的深度交流,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培养深度解读文本、概括梳理大意、自主提问反思等能力。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所长王迪博士指出,两节课例都充分体现了课改的育人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课程协同不仅仅强调系统的纵向贯通,更强调横向的协同和融合,在《守株待兔》课例中,语文和英语学科跨学科阅读的开展,体现了母语与外语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与协同。教师在多元解读教材,甄选融合绘本,融贯新旧知识,深度推进理解,探究主题意义,链接现实生活,升华主题意义等方面的探索都可圈可点。

 

  程岚副校长代表北京学校感谢专家们的指导,并分享了学校在育人方式变革方面的实践探索。自2019年以来,以“阅读滋养生命”为目标,学校一直在持续开展跨学科阅读,“阅读圈”与“读者剧场”已经融入英语学科的常态教学,现在也在其他学科推广,帮助学生在与阅读文本、自我和同伴的深度对话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验阅读的乐趣。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