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培训质量提升,人文何为?——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举办“培训质量提升”人文行动启动会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4-04-03

  为增强全院教职工培训质量意识,推动培训项目高质量发展,积极响应《北京教育学院“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要求,2024年4月1日上午,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举办“培训质量提升”人文行动动员启动大会,本次会议由人文学院胡春梅副院长主持,人文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教职工参会。

  会议首先由胡春梅副院长向全院教职工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并以《培训质量提升“人文”行动(一)》为题从2024年主要培训项目、本学期教学工作要点、本学期教学督导工作三个方面向全院教职工提出全年教学工作要求并做出全面工作部署,要求老师们以首都基础教育改革热难点问题为新的项目生长点,以“大思政课”为抓手,全面贯彻“双提升”行动主线。具体任务如下:加强规划设计,围绕课改热点难点研发培训项目主题,增强培训项目的规划设计能力;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品牌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二级学院精品课程体系,丰富完善精品课程资源;加强质量监管,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培训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估,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学委员会督导促培训质量提升。


  接下来,中文系、外语系和历史系的三位教师代表分别从需求调研、论证反馈、培训实施、培训反思等方面,汇报交流如何进行方案设计这一重点问题。交流过程中凝练出很多有益经验,诸如加强规划设计,增强问题意识和成果导向;学员需要描述性反馈和自我反思;培训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并实时收集和提取典型案例等等。三位系主任分别对发言教师的交流内容进行点评,并结合项目负责人自身情况、系室情况及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项目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培训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个人、各系室内部及系室之间的交流合作,离不开充分了解学员需求基础上的有效沟通和持续交流,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要让学员真正找到归属感,要通过不断深耕,持续投入,最终达到共同提升的目标。这次交流是工作反思和交流,也是中青年教师培训能力提升的有益举措,三位系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点评指导也是落实“双带头”人工作的重要举措。

  为优化管理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会议第三项内容由综合办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宋建彬老师对教学相关费用报销、订餐、订教室、项目入院报备、项目培训订车、学员学习资料预订等教学运行保障工作要求进行详细说明,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宋老师采用了编顺口溜的方式,同时现场示范,并列举错误范例,进行对比分析,使老师们印象深刻,方便记忆和掌握。除此之外,对于教学系统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上传,课表的维护和考勤的管理等教学日常工作的注意事项,宋老师也反复强调,并一再提醒老师们,一旦发生教学改期或取消、教学地点的变更、教学方式变更等情况,必须立即对课表进行维护。最后,宋老师希望老师们多多理解和支持综合办的各项管理工作,大家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共同努力,规范教学秩序,厘顺保障过程,才能确保教学活动顺畅高效。

  邸磊院长在听取了四位老师的发言后指出,今天的活动是人文学院党总支积极响应学院“培训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既打响了“培训质量提升”人文系列行动的头炮,也是一次二院范围内的动员大会。希望全体教职工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树立质量意识,深入推进人文学院“培训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总体水平。他给出四点工作提示:一是要做好规划,二级学院及各系室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谋划,明确时间,确立研究方案、具体行动及成果形式;二是凝练主题,将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且已形成一定影响的培训项目努力转化为品牌项目,加强品牌建设;三是依托培训项目和学科平台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加强对品牌项目的包装和宣传力度;四是做好动员,鼓励教师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加强团队作战。人文学院将通过持续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提高全院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推动培训质量再上新台阶持续发力。

  刘楠书记最后总结发言,强调两点:第一,全体党员干部教师工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要把质量意识、质量第一的原则贯彻到所有培训管理行为之中,在培训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同时要持续关注并践行管理细节;第二,要坚持有组织的培训,持续打造特色和品牌项目,真正实现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双提升。希望全体教职工强化思想认识,坚定实践信念,明确推进方向,二院党政班子将加强研究、严抓落实,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学院“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以实际行动践行“培训质量提升”人文行动,完成好“质量提升,人文何为”的答卷。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