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3-12-12
为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持续推进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增进各系、各学科及各平台之间的交流学习,2023年12月11日上午,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邀请河北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过常宝教授开展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学古文教学》专题讲座。人文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胡春梅主持。
胡春梅副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过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简要介绍了过教授的基本情况。接下来邸磊院长致欢迎辞。邸院长强调了此次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带领老师们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和有效落地的相关政策文件,号召全院教职工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要求,认真思考在我们的培训工作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指出,人文学院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古诗文教学》等10余门课程、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师培训项目、立项中华传统文化课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困惑。邸院长希望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过教授的讲座,以讲座内容为引领,基于本学科特色,持续加强中小学教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大力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项目及课程,并申报相关研究课题。
过常宝教授在讲座中阐述了中学古文教学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别从历史文化情境、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文化差异等层面进行讲解。在文化情境方面,过教授以《曹刿论战》《师说》等作品为例,分析在中学古文教学时如何通过考察历史文化情境理解作者观点;关于文化知识,通过对《记承天寺夜游》《登泰山记》等文章进行分析,强调要联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进行文化理解;谈到文化阐释,过教授在分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前赤壁赋》等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指出要对文化进行充分感悟与理解才能把握其内蕴,不宜过度阐释;在文化差异方面,过教授以《愚公移山》《过秦论》等古文为例,分析古今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等差异导致的不同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过常宝教授总结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点出语言与文化是语文学科的两大要素,进一步强调文化阐释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活动最后,胡春梅副院长进行总结发言,她对过教授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胡院长希望全院教师在认真学习讲座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待教学资料,从而将传统文化因素有机融入我们的教学培训工作之中。
讲座结束后,过教授与与各学科创新平台的负责人、骨干和核心成员进行座谈,就老师们提出的文化阐释在古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教材文本的选择等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并给出合理建议。
本次讲座不仅使老师们真切理解了文化阐释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也增强了语文、历史、英语各学科教师在教学培训工作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过教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造诣激励着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同时也给我们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启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历史、英语各学科培训课程,不断增强自身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