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聚焦教师关键能力 促进专业持续发展 —— 数科学院成功举办2023年中小学理科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研讨会

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3-11-14

  11月11日,数科学院在黄寺校区南楼503教室召开了中小学理科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研讨会,向北京教育学院70周年献礼。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研讨教师关键能力的生成机制,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永凯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参会70多人,线上直播参会人员达到6000余人。会议由数科学院院长王钦忠主持。

  会议第一个阶段由张永凯院长进行致辞。他讲到,北京教育学院建院70年以来,聚精会神办教育,专心致志做培训。在70年的办学过程中,构建了分层分类分岗精准培训体系,并面向北京各个区域和全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了系列培训。在教师培训的设计上,对新任教师培训聚焦提升教师的岗位胜任力,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聚焦提升学科育人能力,特级教师工作室聚焦教学研究力,市级骨干注重提升教学领导力等。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内涵、新要求的背景下,我们聚焦教师关键能力开展研讨,交流总结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不断探索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发挥教师教育研究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为实现教育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智慧。

  会议第二个阶段交流发言。分别由近几年参与数科学院组织的培训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7位优秀学员代表,分享自己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的成果。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的数学“启航计划”学员朱旭灿老师聚焦“教学改进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从“一道习题的破解”分享了自己持续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并逐渐成长为研究性教师的过程。来自北京市六十五中学的生物 “青蓝计划”学员李艳芝老师围绕“跨学科教学能力”,分享了自己关于跨学科实践的理解与开发皇城根遗址公园相关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物理“青蓝计划”学员张利国老师聚焦“教研组织能力”,分享了自己带领物理教研组进行的系列改革,在专家引领下逐步形成教师共同体的过程。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的化学“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阎芬老师注“实验教学能力”,分享了自己基于系统实验探究进行的微项目教学改革实践。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过七个培训班的吴云老师聚焦“单元教学设计能力”,分享了自己基于学科核心概念进行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过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卓越教师工作室”左丽华老师同样围绕“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分享了自己关于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并进一步凝练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科学“卓越教师工作室”范学军老师聚焦“教学改进能力”,分享了自己参加市级骨干培训中受到芬兰课程理念启发,并以此开发了科学思维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

  会议第三阶段专家点评。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潇怡教授与数科学院的刘加霞教授、李春艳教授分别对7位教师的发言做了总结点评。她们认为,北京教育学院有比较明晰的分层培训项目链条,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的老师提供适合的培训,着力打造培养问题解决型教师。这些教师努力利用培训所学,去实践、去思考、去追求课程与教学的价值。专家鼓励教师要培养研究型思维,要读书净化内心,要坚定理想、坚持与坚守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创新。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市的中小学理科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也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未来,数科学院还将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更好地满足教师关键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首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会人员表示,这个研讨会恰逢北京教育学院建院70周年,格外有意义,是教师跟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打造的平台是动态的、是有深度的、是有前瞻性的,参加研讨会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温暖而幸福的体验。

                  (赵玉萍 撰稿 / 张军 摄影)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