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盛秋晴光好,蓄力正当时——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开展科学教育讲座

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23-10-20

  为更好的拓宽教师视野,了解最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10月16日上午,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林静教授在主楼206会议室,就“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SI-L)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论坛由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玉芝教授主持,数科理论中心组和全体教职工参加。

  林静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她指出,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复杂的、有争议的、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些议题既是国际科学教育重点,又是落实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SSI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伦理性和科学性等4个关键特征,强调基于科学证据以及多元文化价值立场,通过社会性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建模以及道德推理等思维与实践,与多方利害关系者共同协商,一起探寻创造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因此,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SI-L)不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接着,林静教授详细阐述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跨学科学习设计框架。该框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重要概念、指向学生素养发展三大原则,包括探索、分析、设计、评价和精致等5个要素和阶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思维上经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 抽象概括(Abstraction and generalization)和迁移运用(Transfer practices)3个基本环节(SKC-CAT教学模型),以帮助小学科学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如何以重要概念为载体发展学生素养的问题,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后,林静教授分享了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SSI-L校本实践。她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明确了科学教育中共存的教育困境,强调教无定法,贵在激发思维,从项目式学习PBL、科学实践、5E模型、科学论证等多个视角解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是为理解而教,学以致用!在SSI-L的校本实践中既需要变革评价观,又需要以教师发展为重、聚焦课堂变革的项目专业支持,也需要将制度、团队和课程融合的校本机制。目前SSI-L项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且在国家-区域-校本教师行动研究共同体构建、跨学科融合学习情境构建、基于学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初有成效,期待未来在提高科学思维与实践、嵌入活动之中的发展性评价上有所突破。

  在论坛的提问环节中,各位教师积极踊跃提问交流。林静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应用SSI-CAT模型,如何凸显SSI-L培训课程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学习进阶目前的难点,如何从社会生活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等问题。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周玉芝教授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成果和收获。她表示,通过本次论坛,各位教师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SI-L)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应用SSI-L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培养学生面对真实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过程中,要通过专业的手段体现出教育的价值,社会性科学议题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载体。她建议,各位教师要持续关注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张晔 撰稿 / 张军、张晔摄影)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