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 时间:2020-05-25
2020年5月21日,我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研究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第6次线上活动。本次在线课程“课题研究和课例实践分享与指导”的主题为“聚焦课题,研究引领,研读课标,解析课例,实践动手,分享指导”,是在学习和完成工作室负责人于晓雅副教授主讲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课例解析”这门课后的继续深入和推进活动,主要目标是在特级教师工作室申报立项的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活动设计和课例实施研究》引领下,在课标解读、课例解析基础上,通过优秀案例引导,实现学员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践课程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成果分享指导课程。
课程第一阶段,是优秀案例引领。工作室负责人于晓雅副教授邀请了分别来自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分享了学段优秀课例:西城区信息技术教研员熊雪亭老师,从“面-线-点”三方面,介绍了西城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人工智能教学的全局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方面,重点分析了北师大实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现状及人工智能教学特点。海淀区十一学校的韩思瑶老师以“微信AI校园导游”为例,介绍了十一学校AI课程开展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设计。东城区一师附小的李婷老师介绍了东城区小学AI教育的开展情况,并详细分析了“认识图像识别”这一课例的设计思想及活动设计。三位教师从教研、项目学习和活动设计方面都给出了较为清晰的示范,对工作室学员研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课程第二阶段,是工作室成员分享交流。由于时间有限,本次课程有9位工作室成员现场在线分享。根据工作室总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双线突破的布置,按照自己子课题开题报告的安排,开展实践课程的成果分享交流。虽然因为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耽误了面对面的课程实施,但是大家利用这段时间空挡,加强了理论和技术学习,强化了课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希望有这次机会让自己的中期实践作品得到专家的指导。
本次课程指导专家是由工作室负责人于晓雅副教授、工作室实践导师蒙广平特级,以及特邀的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王振强老师组成。三位专家专心聆听学员分享,对这些课例都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细致的指导,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有针对性的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交流形式直指问题要害,效率高、效果好、接地气。王振强老师说“研讨很过瘾,希望能常来”,分享嘉宾和工作室成员也觉得收获很大,对于实践研究的推进很给力。工作室成员表示会认真听取专家和同行的意见,进行消化和吸引,开始下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促进自身研究工作的持续向前推进。
课程第三阶段,市级教研员王振强老师做微报告,分析了北京市信息技术教学以及人工智能教学开展的现状,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在基本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上的进阶内容,属于前沿和探索的领域,教师们需要深入学习,细致研究,逐步完善和推进。也指出了目前学员在课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是当前国务院教育部非常重视的教育改革内容,我院“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研究特级教室工作室”致力于抓住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两条线,并通过实施方案,有效地开展两条线互相促进的学习和研究活动。2019年开班开始就进行课题研究的调研和申报工作,2020年初获得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目前进入紧张的实践研究推进阶段。工作室期望在2年内,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双线突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研究,在人工智能教育这一全新领域中,探索出一条在中小学切实可行的途径,给出可操作可落地的示范性案例,并达到北京市教委对工作室提出的“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区域能引领、在全市有影响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的要求。
于晓雅/王丽撰稿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