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已成当前教育政策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理念,但是如何将此政策、理念有效落地课堂教学绝非易事,特别是对于习惯于“灌输”“控制”“应试”的老师来说,超越自我、跨越经验鸿沟乃是专业发展中的巨大挑战。
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余新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长期研究教师学习、培训与有效转化问题,特别是在2012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后,他们通过开发与实施系列化、组合式、协同性的教师培训项目,为学校创建“学生为本”的课堂成功搭建了“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与“课堂实践”的融通桥梁。这些项目包括“2008-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2015-2019北京教育学院培训师胜任力提升项目”、“2016-2018年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行动学习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2009-2019年示范项目)——中小学教师培管理者团队研修项目”、以及北京教育学院一级重点学科平台2018-2021年“教师职后教育创新与发展”项目。
为进一步探索教师职后教育创新与发展模式,助力提升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加强项目成果对京津冀地区更多中小学的辐射引领,2019年12月7日,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修成果及经验交流”专题研讨会。参会代表约150人,包括北京教育学院一级重点学科平台——“教师职后教育创新与发展”团队成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编写作者和指导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行动学习项目”结业学员,以及来自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通州区的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同时邀请了天津北辰区领航工程的全体校长、河北保定市部分教师代表。学院副院长钟祖荣代表院领导出席会议并做大会致辞,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瑒主持会议。
会议展示出由项目团队和部分学员编写的两本研修成果《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初中卷》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高中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同时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分享”“专家沙龙”“校长访谈会”“学习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交流了该成果形成过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师培训经验。
作为学科平台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学习指南丛书》主编,余新教授做了“让教师培训架起政策、理念与课堂实践的桥梁”主题报告,从“学生为本的政策背景、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原则方法、学生为本的教师培训北京案例、反思教师学习有效性、重构教师培训新模式”五个方面,对《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行动学习项目》2016年实施以来的研发过程与实施经验开展全程回顾与系统总结。
项目校代表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执行校长董长华、央美附中高家园校区(前北京市高家园中学)教学主任王志梅、大兴区青云店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侯宗河和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研修员闫德胜,分享了学校如何将“以学生为本”专题培训转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措施与方法。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初中卷)》合作主编李宝荣教授负责主持的“专家沙龙”,就“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价值、课堂教学经验与策略等方面问题,开展了热烈交流,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专家们的发言获得参会代表的热烈掌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高中卷)》合作主编李春艳副教授主持的“学习工作坊”,聚焦四个关键问题:“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活动工具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对教师的改变主要是什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实践中最大的挑战和难点是什么?”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教师培训如何深入开展?”参会代表与培训专家面对面,通过头脑风暴、问题诊断、观点交锋、专家点评等参与式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师培训如何以学员为中心引领示范中小学课堂、如何以学生为本。
会后,很多学校表示期待加入“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培训项目之中。余新教授团队也希望把该项成果进一步辐射推广,特别是在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教师培训方面的专业化作用。
赵苏杭、余新 摄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