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时间:2019-11-14
近日,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在文兴街校区举办了“走向卓越”数学与科学教育论坛暨卓越教师工作室成果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总论坛与数学、物理与通用技术、地理、小学科学四个分论坛组成。
数学分论坛由冯启磊副教授主持。北京教育学院王长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张景斌教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杰老师、北京四中特级教师谷丹老师、北京教育学院何彩霞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出席。来自北京市各区县近百名一线数学教师参加活动。
数学卓越教师工作室负责人顿继安教授做“大素养观下的数学教学”报告。顿教授阐述了“大素养观”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辨析了大素养、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等概念,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应该是“发现、唤醒、引导”,数学教学教师的眼中要既有数学又有人。
之后工作室四位成员分别作了报告。文汇中学副校长温玉清老师做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活动设计”报告,通过五连块、角平分仪的制作等活动案例解释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出了基于情境的场景活动设计架构。人大附中市级骨干教师孙芳老师提出了自主探究量表,并介绍了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雷文虹老师通过习题课上的一屏板书介绍了习题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张晓东老师通过一道题目的命制过程的分析,介绍了如何测评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成果展示环节,工作室四位老师分享了参加工作室的收获与感受,温玉清老师表示在两个方面体会最深:一是将个人原来像玻璃珠一样分散的经验串联为可传递的知识,认识到了个人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建立了更多的专业自信;二是增加了理论自觉,原来实践没考虑理论支撑,写东西时总是穿靴戴帽,而现在则更多的在做之前想为什么。孙芳老师认为工作室一是让人开阔眼界和认识专家的平台,工作室的老师们都是个人的榜样;二是促进学习成长的机会,每当个人觉很忙很累的时候,看到工作室承担更多任务的成员们都能坚持,这激励和督促着个人做下去;三是亲身经历了有专家指导的过程,指导教师逐字逐句修改,个人既惊讶于文章可以这样写,也明白了文章应该怎样写。雷文虹老师表示通过参加工作室,个人代表的西城区多个学校教师构成的团队整体受益,希望继续得到工作室的帮助,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张晓东表示一是增强了个人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计划性;二是指导教师敏锐的洞察力、面对平凡而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追问对个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五位专家进行了点评。张景斌教授表示“大素养观”令人特别欣赏。数学教师眼中不仅有数学,还要有人,这是数学教师的专业和数学研究专业工作者的不同。工作室成员的发言都体现了这些。温老师“开放性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迸发;孙老师自主探究度量表成为促进探究走向深入的工具;雷老师不仅强调看到什么、观到什么,还强调思什么,看到学生出现了错误,还要思考错误的合理之处,对合理之处的捕捉是教育智慧的表现;张晓东老师对能力立意试题的分享着重强调“为思维而反馈,为思维而导学”,至始至终贯穿着对人的关注。工作室的研究即高端又实在,既有很上位的引导,又有落地的实践,令人深切感到所有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引导者、“研行”者,能够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
康杰老师提出了五点突出感受:第一,研究方向准确,立足立德树人的大素养观。第二,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光有理念不行,必须有方法,才能落地。第三,重视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的问题需要建立集体的共同责任和荣誉,获得为广大儿童服务的能力。第四,成果新颖,形成了立足于教师教育、实践中用得上的的著作。第五,保持了对教育的敬畏,所有人都谦虚得谈到了很多问题尚未解决,甚至越研究发现问题越多,我们需要保持谨慎。
谷丹老师表示整个研究过程都令人兴奋。第一,所有参与的老师都选择或发现了真实的教学问题。第二,开展了实实在在、接地气的研究。第三,通过研究得到可推广的实在成果。推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个人来说,可以把一个专题问题研究得到的心得推广下去,另一方面,工作室老师都是北京市的数学学科带头人,成果能推广给所有北京市老师共享。
何彩霞教授评价说:第一,数学工作室的主题直指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第二,充分了体现了“理实相生”和“将经验转化为可传递的知识”。工作室成员都是优秀的教师,其优秀经验如何转化?工作室从大素养观的中学数学教学框架审视已有经验,为经验寻求背后的联系、寻找规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概念化、结构化,形成理论的含金量,再通过可操作的工具转化为实践。理实相生的成果来自理论工作者和优秀教师之间的不断架桥,寻找思路方法、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转化。工作室的工作具有超前的引领性,对其他学科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王长沛教授对工作室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第一,工作室充分相信教师的创造性,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主持人则重在“大视野”引领。第二,每位老师都自信的亮出主张,教师需要“敢主张”。第三,不是抽象的主张,而是“有作品”。作品包括课、开发的量表、教研活动等,都在以作品说话。第四,工作室为老师们提供了“善交流”的机会,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知识来自社会,也需要回报社会。
(撰稿人 冯启磊)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