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 时间:2019-11-05
2019年11月1日,北京市通州区中学名校长第五工作室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成功举办“恰好我在,恰好你来”美丽相遇中的成长故事——教育案例交流大会。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北京教育党校常务副校长肖韵竹、中共通州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周颖、中共通州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党建科副科长丛光锋、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院长李万峰、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副院长全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干训部主任张春明、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副院长孟瑜、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市通州区小学名校长第二工作室理论导师王永红、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博士许甜、中学名校长第五工作室全体学员及其所在学校部分教师、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发展工程(首都师范大学基地)部分学员、部分区县中小学校长及其所在学校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大会由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副院长全斌主持。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副院长、通州名校长中学第五工作室理论导师孟瑜介绍了组织举办此次大会的初衷。她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教育案例,以及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何要写作、分析、交流教育案例。她指出,撰写并分享教育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把个人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提高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把个人经验和他人经验联系起来,提升恰当应对教学中各种不可预测情形的能力;可以促进老师个体经验公共化,同时利用集体智慧帮助个人实现自我超越;可以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可以推动教师进行行动学习、跨学科学习,把学校组织变成一个“学习系统”。
来自通州区中学名校长第五工作室学员所在校——通州六中、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通州校区、郎府中学、运河中学的六位老师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
路秀宇老师的案例聚焦学生的一次考试作弊行为,介绍了自己的智慧处理方式;邵艳老师的案例写出了一位初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在面临“问题学生”时从头疼到赢得信任的过程;闫惠娟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是如何逐步击破一位由于家庭因素而自我封闭的学生心底的层层坚冰的;邢兴老师情节跌宕的故事让听众跟随她经历了一次从揪心到安心的丢东西风波;王丹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老师的影响下、班集体共同作用,可以逐步点燃一个孩子心中向上的力量;李长红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学科骨干,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准确把握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动向,从学生个性需要和评价的本质出发,变“硬性作业”为“弹性作业”,实现了作业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精彩纷呈的故事、极富智慧的做法,不断赢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六位老师的分享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深入思考,也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了撰写与分享案例的价值。
针对六位老师的案例,中学名校长第五工作室的五位校长分别做了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实践智慧、系统反思以及教育效果,对老师们的工作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们表示,我们的教育需要去发现、去反思,更需要行动,接下来将把反思中提炼的一些感悟更好地落实到学校办学工作中去。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学第五工作室实践导师、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指出,工作室一开始的初衷就不是为了让校长一个人或学校出“名”,而是要让老师们发展。为了这个目的,此次教育案例交流大会前期让各位校长写案例,并让校长指导学校老师们写案例,也让校长们遴选、修改自己老师的案例,校长们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老师们在讲自己故事的过程中金句迭出,都谈出了深刻的格言式的教育感悟,是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谈出来的,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它可以媲美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教育感悟,是我们自己对教育规律、教育原理的精确的、个性化的表述。
刘校长指出,案例撰写的一大功能是提升我们对教育事件的敏锐性,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反思的有效方式,在对自己教育经历的反思中能更深入地领悟人成长发展的规律。对我们传统上信奉的一些教育信条也需要进行反思。什么时候要小题大做、什么时候要大题小做,是教师一辈子要学习的。教师要做打开学生封闭心灵的“贵人”,做学生生命中的一束光。反过来,问题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他/她使得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丰富了、变得值得回味了、变得有价值了。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导师”。
针对李长红老师的案例,刘校长指出,一件小事就可能让教育效益最大化。每个学生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一定是高效的,李老师的故事是个非常好的高效教学的案例。
最后,刘校长建议老师们养成写案例的习惯。每个学期写一个案例,就能有很大提高。对一个案例进行不断的深入挖掘,我们的提高就更快。
首都师范大学张爽教授点评时认为,此次活动的主题“恰好我在、恰好你来”就暗含教育契机的自然而然,它带来人心灵的触动,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魅力与美丽。第一,写案例其实就是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分析框架,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割裂。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要通过认识规律和找到方法论体系来让自己的实践更深刻、更有高度。
第二,讲故事的价值在于它是个有意义的沟通过程,老师选择讲“这个”故事说明了她在关注什么,故事解决的方式也能说明老师背后的价值观、教育观、学生观是什么。对于校长而言,教师说出了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校长能否通过这些故事建立起学校里有意义的联结,让老师们更好地凝聚在学校愿景的周围、重塑教师团队的价值观,才是更重要的。
第三,好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去脸谱化的、去标签化的教育过程,给我们展现了重新思考一些教育本质问题的契机:如,当前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校?如何形成真正支持学生学习的体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哪些是可以打破的?等等。
专家点评后,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北京教育党校常务副校长肖韵竹、中共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周颖为六位发言教师及“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冯玉敏老师颁奖。
最后,中共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周颖发表讲话,她首先代表区教工委、区教委感谢了自2017年“北京市促进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启动以来,北京教育学院对通州区教育发展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她指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两年来,名校长工作室在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校长学院)的统筹实施下,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支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系统课程,工作室成员能力不断提高,引领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今天交流活动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刚才六位老师做的鲜活案例,饱含情感,让大家感受到了老师们立德树人的初心。最后,周书记对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和工作室各位校长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提高站位、注重发展;二是学思结合、不断提升;三是深度引领、奋进同行。
本次案例交流大会是自2017年12月启动的“北京市促进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中的“名校长工作室”项目研修成果的一次阶段性展示。组织策划该大会的是通州区12个名校长工作室之一的中学名校长第五工作室,举办地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也是工作室学员陆旻校长所在学校。教育案例的撰写是“名校长工作室”2018年的核心工作之一,通过此次案例交流大会,我们更清晰认识到了教育案例撰写的价值,也让工作室校长们感悟到了育人的价值、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接下来,通州名校长工作室将在北京市教委、学院的统筹领导下,继续扎实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校长专业素质提升与学校改进的活动,做好2020年研修工作与项目评估验收、总结提高工作。
(供稿:许甜)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