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时间:2019-06-21
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北京教育学院首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海淀区五一小学盛大开幕。本届子曰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创新平台主办,五一小学承办,北京八一学校协办。论坛主题为“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上午分为教育戏剧、古诗群文、古代文言和经典阅读四个分论坛,下午为主论坛,由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做主题为《自由与传统的会通》报告。
本届子曰论坛,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从分论坛再到主论坛,聚焦传统,接续现代,一以贯之,会通多元。来自京津冀、山西、山东等地近四百名教师参与论坛,共襄教育盛会。北京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党支部特地邀请雄安新区24位党员教师参会进行支部联合活动,其中1位党员教师代表发言。同时,四川剑阁县剑门关小学41位教师,全程观看了子曰论坛的网络直播,并与现场老师进行互动。
上午九时,各分论坛同时拉开了帷幕。从主讲人展示,到教研员点评,再到专家微讲座及主持人互动提问,现场异彩纷呈,气氛活跃。
分论坛一由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琨老师主持。首先由五一小学金旭老师为带来教育戏剧展示课《走近孔子 走进孔子》。课上,同学们根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一书自编、自导、自演了丧家之犬、陈蔡之困、自我斗争、弟子侍坐和穿越时空五幕戏剧,运用了坐针毡、角色代入、内心独白、第四堵墙、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方法,获得了与会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点评环节,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马洪波老师畅谈自己对教育戏剧的几点看法。首先,课堂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作了尝试和努力;其次,教育戏剧有利于学生同理心的培养;再次,教育戏剧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及合作沟通能力。本次教育戏剧课程,是整本书阅读、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剧的完美融合。
之后,北京教育学院王秀荣老师进行题为“用戏剧教育打开传统文化教育新世界”的讲座。王老师先从教育戏剧是什么、其发展状况和作用等方面作简单介绍,然后重点讲解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戏剧可以做什么,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帮助理解等七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和老师的现场活动对常用的戏剧教学方法,如建构空间、静态画面、坐针毡、墙上角色、心底话等进行具体阐释。
首先由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的主持人高笑可老师为参会者介绍分论坛二的活动流程。
接下来,五一小学的吴建欣老师和她的学生为大家带来古诗群文课《暮江吟》、《题西林壁》及《雪梅》。吴老师通过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音韵美和自然美。随后,吴老师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请同学们讨论作者表现自然美的具体角度,并寻找诗歌中的哲理美。最后,通过吴老师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和分享自己所学过的哲理诗,并畅谈和交流自己的收获。
课程结束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郝婧坤老师作为点评人对本节课进行点评。郝老师指出本节课的重要意义及群文阅读课型研究的重要性。她认为,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是可以在慢慢积累中实现的,此次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群文阅读,整进整出,有分有统。吴老师能够关注学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是这堂课的可贵之处。
在稍加休息过后,北京教育学院的方麟副教授做题为《古典诗词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的主题讲座。方老师首先通过回顾吴建欣老师所讲的三首诗,讨论古诗群文的教学策略以及课堂结构问题,又以此为切入点从时间、空间、时空和意象四个方面,讨论诗歌的结构问题,带大家走进文本的深度解读,为教师走进文本提供了多个角度,并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分论坛三的主持人为北京教育学院的常雪鹰老师。常老师首先为大家简要介绍分论坛三的活动流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展示课、专家点评及微讲座。
活动首先由八一学校的刘杨老师做《北冥有鱼》展示课。刘老师以华为ARM-Based处理器——鲲鹏920导入,带领同学们探究其“鲲鹏”的具体内涵。第一环节通过学生的鲲鹏形象配图展示,使学生初识鲲鹏的强大伟岸且富于变化等特点;第二环节则追本溯源,由节选文本到《逍遥游》全篇,逐步揭示“鲲鹏”与“蜩”等在“有待”方面并无本质区别,从而回溯庄子“齐物”的哲学思想;第三环节,师生结合李白、杜甫和李清照的三首诗词,共同追索鲲鹏在文学史上的象征义。课堂最后,刘老师又邀请同学们赋予鲲鹏新的形象,一同书写鲲鹏新故事,使课堂从古到今,由现实到未来,具有了高度的思想意义。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夏满老师对此课作了精彩点评。夏老师指出,《北冥有鱼》一课,从经典文本的基础阅读、还原经典的教学实施、有选择性的纵深阅读和关联生活的教学实施等维度,使我们对“文化经典的节选文章怎么教”的话题有了新的思考。
基于此,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刘德水先生作了题为“文言文的精髓与教学”的讲座,结合《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记承天寺夜游》等例提出并分析了文言文学习的三大任务,即获取知识、培养文言阅读能力、学习和建构语言。
本分论坛主持人为北京教育学院的程张老师。按照活动的流程安排,首先由八一学校的王华蓓老师带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展示课——《说不尽的刘姥姥》。王华蓓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对刘姥姥的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刘姥姥三进贾府。随后,在整体阅读相关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刘姥姥的形象进行挖掘和概括,讨论清代涂瀛对刘姥姥“殆黠而侠者”的评价,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接着,课堂依次围绕“刘姥姥的形象意义”及“刘姥姥的社会价值”展开讨论。最后,王老师基于本课的思维路线,提供给学生《红楼梦》人物解读的基本路径,即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出发,挖掘人物文学价值、文化内涵,并结合社会价值进行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玉慧对本课进行点评。黄老师指出,本节课教师准备充足,学生课堂表现优异。教师抓住了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文学文化价值、人物形象的当代意义三个最核心的问题,使本堂课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随后来自北京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的张学君老师做了“《红楼梦》的阅读与教学”的微讲座。张老师首先讲述《红楼梦》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他指出,这部经典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然后,他进一步指出,《红楼梦》阅读属于整本书阅读,要抓住两个要点,即整体感知和文本细读。最后,张老师重点讲述了六个阅读教学专题案例: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索、诗词品鉴、佚稿寻踪、选文精读,这为普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名著专题教学提供了很有借鉴价值的路径。
下午,子曰”传统文化论坛之主论坛在五一小学礼堂拉开帷幕。北京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方麟副教授首先就上午四个分论坛的展示课作简单回顾,并一一进行点评。
随后,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带来题为“自由与传统的会通——西南联大的精神”的讲座。刘东教授围绕《西南联大国文课》这一文本,展现了何炳棣、姜亮夫、何兆武、杨振宁等一大批西南联大学生的回忆,再现了当年校园的人物之盛;并经由对于历史记忆的回顾与分析,潜回西南联大的特定时空中,从历史机遇和个人努力两个方面,解释了它稍纵即逝的、短暂而珍贵的瞬间。最后,基于西南联大学生所倡导的自由与传统会通、国文与科学的并重、中学与西学的融合,解答了长久在困扰中国学术界的“钱学森难题”。刘东教授的讲座,将传统文化和自由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观念作了对接,强调“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理念和情怀,其拳拳敬畏之心,以及呵护、阐发和弘扬文化传统的坚定之志,令在场教师无不为之感动与震撼。
最后,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院长做论坛总结,她首先感谢大家前来参加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希望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能够为学校和学生开发一套传统文化课程,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的引领作用,并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培训和通识培训。吴院长希望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能一直持续举办,成为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品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北京现行教育体制课程的融合。
下午四时许,北京市首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圆满闭幕。本次论坛从理论思考、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进经验,也为今后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推进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让我们不忘初心,期待第二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再会!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方麟 供稿 /苏小岑 摄影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