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时间:2019-06-19
基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月14日,道德与法治卓越教师工作室在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中国法院博物馆分别开展法治教育专题活动。工作室负责人金钊博士、东交民巷小学校长王文利、工作室核心成员、部分市骨干教师以及房山区特级教师沙晓燕工作室团队共计40余人参与活动。
本次活动推出三节现场课,分别是:白静老师执教的《干点家务活》、张晔老师执教的交通安全体验课程《交通设施会说话》以及薛丽老师执教的专题课程《远离网瘾健康上网》,从不同角度展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规则意识及法治素养,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的研究与实践。为提升法治专题教学效果,工作室还特地邀请2019年度北京市法治教育大赛总冠军、109中学小学部苗静老师进行《祖国的保卫者》授课展示。苗老师呈现的教学展示课体现了“要合理”、“要巧妙”、“易接受”地实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将学科教学法治教育引向深入。
工作室负责人金钊博士对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定位及具体课例教学进行细致的点评指导,并对四节课例提出改进意见。他强调:第一,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严格说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层面的法治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此有明确要求;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为此,要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坚持课内课外一体化育人。第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而非法律专业教育。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第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分为前法治教育阶段、融合法治教育阶段、直接法治教育阶段。法治是课程层面,具体到每一课,是否有法治元素,渗透到什么程度,要具体分析。
下午,参与活动的专家与老师来到中国法院博物馆参观学习,进行模拟法庭体验。活动中,东交民巷小学的法治小讲解员们为老师们进行讲解。小讲解员们声音洪亮、自信地完成了讲解任务,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通过本次法治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团队进一步把握了小学法治教育的学段特征,提升了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实施法治教育的能力,纷纷表示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从小在学生心中播下尊法、守法的种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金钊 供稿/摄影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