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探人工智能本质 思学科素养育人 不忘初心 扬帆启航

供稿: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 时间:2019-06-05

         62日清晨,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师齐聚北京市教育学院,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学习、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之旅。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邸磊院长和黑岚副院长参加了工作室启动仪式,活动由理论导师郭君红主持,信息技术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郑立新老师,实践导师特级教师马涛、张月英,班主任胡淑均及全体学员20人全程参与。

 

image001.jpg

    上午工作坊破冰活动,拉开了序幕。首先由邸院长就工作室成立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解读,并介绍了成立的过程。他对所有入选学员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大家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大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特别是人工智能方向上深度学习思考、深入研究实践、向成为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方向不断努力。

image004.jpg

接着,导师郭君红对工作坊活动方案进行了具体解读,让大家明确了培养目标,确立了“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为智能化时代培养可靠合格人才”的努力方向。同时,郭老师还对课程计划和结业考核标准、学习期间要求进行了强调,特别是对工作坊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令大家倍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image006.jpg

此后,三位导师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并阐述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质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学科教学的思索。在分享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人工智能当下被热议的时候,作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清晰界定人工智能内涵,不能将教学仅停留在浅表层的体验阶段,而应深挖其中蕴含的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素养落地之法。

image008.jpg

上午的破冰活动以老师们的自我介绍,相互熟识活动结束。大家热烈的交谈,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着教育的真谛,探索着学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下午1点半,16个工作室的导师和学员300余人齐聚在学院六层报告厅,隆重举行了《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园长)、特级教师工作室》开班典礼。

image010.jpg

首先,活动负责人解读了培养方案,详细论述了项目背景、培养目标,分析了此次工作室成员情况,部署了学习任务和要求。

接着,与会领导对此届工作室特聘的实践导师颁发了聘书,传达着各级领导对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此后,实践导师代表、理论导师代表、学员代表依次发言。“大格局、大智慧、小目标、小切口”、“站在什么视角看待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培养教师?如何把好事办好?”一系列的阐述,让大家茅塞顿开的同时,又引发了新的深度思考。

启动仪式结束前,北京教育学院何劲松院长向全体学员提出要求:身为优秀教师要勇于放下自负,认真反思,要想清两年间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新目标,站在现有新起点,更上一层楼!并预祝教师们学习有收获、工作有发展!

启动仪式后,市教委李奕副主任为全体学员做了《深入学习领会教育大会精神 全面启动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 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题讲座。他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师是两个大计的直接守护者,身为优秀教师更应认清形势,确立卓越发展目标。他指出:当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合格、可靠”两个关键词,教师首先应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尚的师德,做“四有”好教师,成为“四个引路人”,践行“四个相统一”,提升“四大关键能力”。同时他也提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围绕“合格”和“可靠”两条主线,关注价值观的引领,贯彻立德树人、整体育人思路,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五结合;关注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大关键能力的培养。最后,他还提出了自己对教育家型教师的期待,即适应新时代,切实落实党建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新技术变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治理转型升级,构建新型教育协同供给体系,做好七个转变。整个讲座,内容丰富,理念先进,传递着教育改革创新的大量新信息,激发了每位学员探索求真的热情!

image012.jpg

image014.jpg

image016.jpg

结束了紧张而充实的一天学习活动,我们依旧心潮澎湃。面对众多知名专家引路,面对众多的优秀教师同伴互助,我们期待在这个充满智慧能量的和谐大家庭中,自己再次扬帆启航,迈向新的征程,不断超越自我,开创新的辉煌!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