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如何寻求突破与创新 ——第四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供稿: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时间:2025-11-12

          202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更是朝着十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全面布局、高位推进的关键阶段。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路径,深化基础教育阶段职后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智能时代教师学习的发展规律,2025年11月9—10日,由北京教育学院主办,塞浦路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教育领导力中心、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四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由北京教育学院发起并组织,自2018年起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逐步成为教师教育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赵鑫,塞浦路斯教育、体育青年部常务秘书乔治・潘特利先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凯等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桑锦龙主持。
         张永凯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必将带来干部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评价标准、支持和保障政策等体系化的变化,必须主动识变应变,紧密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北京市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部署,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新标准,推动培养更多具有教育智慧与数字素养的教育家型校长教师,为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事业的进步,为推进强国复兴伟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新的教育智慧。
         赵鑫指出,如何构建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形态、教师发展的新路径已经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北京教育学院发起组织的本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要求等议题展开研讨,对于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坚持育人初心,锚定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价值;坚持应用为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全球协同的教师发展新生态,共同推动技术更好地赋能教师发展、赋能教育创新。
         乔治・潘特利先生表示,第四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教育领域的新挑战、新机遇以及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会议加深了国际合作,增进了双方关系,衷心感谢北京教育学院的盛情邀请,希望协同合作将人工智能转化为促进包容、公平与卓越的教育有效动力。
         李奕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教师的认识也正在持续迭代,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学能力,更须具备跨学科整合、数字化赋能、个性化育人的综合素养。广大教师不仅要成为“碳基”教育的深耕者,更要学会与“硅基”智能协同育人,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教学创新的工具、学生成长的动力。希望北京市能与各国教育界携手,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行动,共同探索教师成长的新路径,为全球教育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北京力量。
         会议设有三大板块,分别为主论坛、六个分论坛和四个学科建设专题工作坊。来自英国、美国、塞浦路斯、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全国18个各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围绕主题开展了深入充分的研讨交流。
         9日上午主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汤丰林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学界与企业界的知名代表,分别从不同维度作主题报告: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围绕APP的教育属性与教师数字素养两大核心,深入剖析其内在关联与实践价值;塞浦路斯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科斯塔斯▪康斯坦丁努教授,结合科学教育实例,详细阐释教学实践共同体中的同伴学习机制,及人工智能对该机制的潜在赋能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荣怀教授,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系统探讨教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与数字教学法的构建逻辑;伦敦大学学院教育领导力中心主任顾青教授,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科技的行业认知偏差,深刻解读其被误解的核心问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以“双向赋能,共生共进”为核心方向,实践分享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具体探索;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吕赐杰教授,立足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前瞻展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新生态,并提出教师学习体系的重构思路;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于晓雅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重点分析其驱动中小学教学变革的实践路径与教师角色的适配性转变。
         9日下午,六个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六大重要主题——教师教育变革、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实践突破、期刊主编视角下教师教育走向、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学校STEM教师队伍建设,邀请55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围绕专题分享学术见解。分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各二级学院负责设计组织实施,其中第五、第六分论坛分别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共同举办,紧扣行业前沿需求与教育实践痛点,多维拆解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关键命题,共探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分论坛
第二分论坛

第三分论坛

第四分论坛

第五分论坛

第六分论坛
         10日上午,四场学科建设专题工作坊聚焦四大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管理变革、主题式校本研修实施策略及教师培训的学科建设走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科教育学的使命与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生发展学,邀请28位来自高等院校、地方研修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培训者、一线校长共同参与,分享前沿学术思考与实践探索成果。专题工作坊由北京教育学院“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四大主干学科”——教育管理学、教师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学生发展学的负责人联合相关二级学院举办,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契合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方向,共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蓝图。

教育管理学专题工作坊

教师教育学专题工作坊

学科教育学专题工作坊

学生发展学专题工作坊
           会议闭幕式由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林师主持。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桑锦龙从会议总体情况、论文情况、研讨情况三个方面对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环节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着教育行业的整体格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已从单一学科素养向“数字素养+学科能力+伦理判断”的复合型素养转型。各地的职后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贴近教师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迫切需要,努力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新生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立足全国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主题,既是对人工智能深刻影响教育的积极回应,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具体行动。会议不仅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与实践趋势,更搭建了理论界与实践界协同探索、国际间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充分彰显了北京教育学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使命担当,对于深化基础教育阶段职后教师教育研究、探索数字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论坛、分论坛、专题工作坊现场参会累计达1300余人次,线上参会近1.5 万人次。
         第四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首都教育”抖音快手平台等媒体纷纷对会议进行报道。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