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2021-2022年北京教育学院优秀科研成果推介之二┃《以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整体把握 育人目标的学科教学理论探索》

供稿: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时间:2024-05-17

【成果背景】
       论文作者为季苹、顿继安,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1期。论文针对课改中对育人目标不断提出方方面面的新要求,但由于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认识而导致教师迷失于各种要求的森林而难以整体把握培养目标的现象,通过概念辨析和逻辑分析,提出以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
成果简介】
      该论文建构了整体把握育人目标的学科教学理论。这种以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由自我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能力构成。其中,问题解决能力是能力的本质内涵和根本存在形式并能够将各种认知能力有机整合,自我发展能力在能力结构中发挥着心理推动与组织作用,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互相推动、互为表里,学科能力即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学科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是能力实现的重要基础条件,其形成和呈现需要通过问题解决。

图1 自我发展能力引领学科知识变为问题解决能力的机制示意图
       该论文在如下三个方面具有创新性:
       第一,在关注“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各要素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的、有机的、结构的发展,提出将自我发展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各学科共同的更加上位的育人目标,学科能力界定应该以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为依据并指向问题解决,解决学科能力界定缺乏“学科性”的问题,让学科能力服务于问题解决。
       第二,关注人格与能力的关系。人,要立德为先。本研究关注能力结构并不是忽视德的培养,而是在寻找“立”德的内容与途径,重视人格在能力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重视自我发展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能力形成的核心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了以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优化建议,包括:努力创造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完成的相对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学生讨论 “自我发展” 的机会与空间;以多维目标单元孕育有结构的能力,教学过程具有立体的复杂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等。
【成果价值以及实践转化情况】
       该论文是北京教育学院院级重大课题(ZD2021-01)“指向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学科育人方式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课题由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申报,课题负责人为顿继安、陈红,于2021年10月立项,11月组织开题论证,目前进入了中期阶段,该论文为第一阶段的理论性成果。论文的研究成果引领了课题的进一步研究,目前,课题组成员结合各学科的教学中的热难点问题和教师培训,与其它理论相结合,发表了15篇论文,在实践中检验了论文中提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也生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典型案例。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