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基层党建 首页 > 基层党建

“党建+纪检”双向赋能 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党总支扎实开展“书记讲党课”“纪检委员讲监督”系列活动

供稿: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时间:2025-07-09

  为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思想根基,人文学院党总支精心组织开展了“书记讲党课”与“纪检委员讲监督”活动,将作风建设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清风正气”。

 党总支领学锚定方向,把准作风建设“定盘星”

 

  7月7日,人文学院党总支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进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专题党课活动,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邸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理论+ 实践”的生动课程。人文学院党总支委员、党支部委员、无党派人士及民主党派代表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邸磊同志从“师者之师”的政治站位出发,系统梳理了人文学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三张清单”:成效清单(如创新教育形式,以“沉浸式”“情景化”学习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问题清单(认真查摆4个方面问题12个具体表现)、整改清单(完成10项整改工作,如建立健全优化项目管理的“需求-设计-实施-评估”闭环管理机制等)。他特别强调,“师者之师”更应率先垂范,要以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要求为指引,以政治理论学习引领专业研究,筑牢信仰根基,聚焦一线教师真问题,切实提升培训质量,结合学院“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他提出要深化政治学习、狠抓问题整改、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贡献力量。

  “作风建设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份培训方案的严谨性、每一次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中。”邸磊的话语引发在场人员深刻共鸣,民主党派代表李宝荣教授感慨:“这样的党课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为我们履职尽责划清了‘红线’与‘底线’。”

纪检委员精准监督,筑牢风险防控“防火墙”

  “纪检工作不是‘找茬’,而是为了更好地‘护航’。”党总支纪检委员胡春梅结合杭州纪检监察培训成果,以《做实做细监督职责》为题作专题分享,将专业监督与教育特色深度融合。

  她用“经纬线”比喻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的关系:政治监督是“经线”,聚焦“两个维护”,重点监督培训项目是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日常监督是“纬线”,覆盖教学科研全流程,如外请专家费用严格对标职称标准、课时统计采用“系统+人工”双校验。针对教师培训领域特点,提出“三查三看”监督法:查课程思政融入度,看是否体现“为党育人”导向;查经费使用透明度,看是否存在“微腐败”风险;查学员反馈真实度,看是否存在“走过场”现象。

  “监督执纪不是终点,而是通过‘咬耳扯袖’防患于未然。”胡春梅的分享让支部纪检委员明晰了职责,中文系党支部纪检委员许艳表示:“将把监督融入系室教研活动,重点关注教材选用、学术讲座等环节的政治导向。”

  支部书记学科赋能,激活作风建设“动力源”

  各党支部结合专业特色,将作风建设与学科育人有机融合,推出“一支部一特色”党课。

 

  中文系党支部书记李桔松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语文经典中感悟从严治党时代内涵》为题,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到《反对党八股》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揭示“文以载道”与“风以化人”的内在联系。他带领党员从语文教材中找出作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将《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精神转化为培训学员的师德教材。

 

  外语系党支部书记李慧芳聚焦《立足岗位 贯彻落实党的作风建设》,紧密联系外语系工作实际,阐述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落实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提出“作风建设四融入”,即融入培训方案设计、融入线上教学监督、融入学员管理服务、融入团队协作,以优良作风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历史系党支部书记赵建建以《建设历程为鉴,促历史系党支部稳健前行》为题,通过梳理延安整风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作风建设等历史脉络,提炼“以史为鉴”的实践启示,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实质内涵,指出以作风建设推动党支部发展的三条路径。

  本次系列活动内容充实、形式丰富,推动作风建设从“文件要求” 转化为 “生动实践”,各党支部结合专业特色深度探讨,将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学院工作实际、学科特色有机融合,有效增强了党员的纪律意识和作风自觉,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探索了实践路径。人文学院党总支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以过硬作风推动教师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汇聚人文力量。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