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教研情浓。10月27日至28日,学院高级研修中心承接的合作项目“德本铸魂 京鲁共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项目启动仪式暨“一校一品•一科一韵”公开课展示活动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三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学院高级研修中心组织语文学科指导专家、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王蔚副教授,数学学科指导专家、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白永潇副教授进行沉浸式培训指导,旨在通过课堂诊断、课例评析、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
活动在真挚的欢迎仪式中拉开帷幕。沾化区第三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戚元国及班子成员与两位学科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副校长张金霞重点介绍了学校富有校本特色的“3+X德本”高效课堂模式,期待首都前沿教育理念能与山东的实践在课堂中碰撞出绚烂火花。
深入课堂,精准把脉
本次活动覆盖语文、数学两大学科,集结了16位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全面呈现“3+X德本”高效课堂的实践成果。戚元国校长与两位学科专家深入每一堂课,特别关注“合学”环节,通过课堂听课、俯身询问,精准捕捉合作学习中的思维火花与真实学情,为诊断优化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高位引领,赋能成长
授课环节结束后,两位学科专家对展示课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其精准的诊断与高位的引领成为本次活动最核心的环节,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
王蔚老师从教学进阶与教研生态构建的角度进行讲评指导,提出建议:一是教学内容需精准与深化,实现分层引领。她指出,青年教师应紧扣课标,“讲准确”核心知识;成熟教师则需在学生合作学习基础上“讲深入”,推动学生认知升级,实现教学能力的层次性跨越。二是构建分层分类评价机制,导向专业成长。 评价应因人而异:针对青年教师,侧重评价其教学基本功与技能;针对成熟教师,则关注其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课堂的生成能力,实现差异化引领。三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教研深度融合。她鼓励教师将教学中的“真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让研究成果反哺课堂,形成“教学—研究—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研文化品位。
白永潇老师则聚焦于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教学知识(PCK),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反思框架。她深入阐释了PCK的四个关键维度:
1.理解学科本质:精准把握所教知识的本体,如“平移与旋转”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
2. 厘清知识联系:贯通知识的横向关联与纵向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3. 洞察学生学情:预设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基于其已有经验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
4. 优化教学策略:围绕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资源与评价,有效帮助学生突破瓶颈。白老师强调,教师若能以此框架系统反思教学,并有意识地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跟进”,便能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与课堂质变。
明确方向,共绘蓝图
戚元国校长在总结中表示,学校教师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极强的可塑性,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此次合作充分印证了学校开展高层次教研合作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教师成长三部曲”——依托AI智能课堂系统实现精准教研、深化与市区教研员常态互动、延续与北京教育学院的年度深度合作,全方位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本次研训活动,是学院高级研修中心承接的为期一年的沾化区第三实验小学“京鲁共振”协作项目的序章,后续将以“3+X德本高效课堂”为实践样本,继续依托学院的专业力量,构建“专家沉浸式陪伴 + 教师深度参与”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助力沾化区第三实验小学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字:项目组
照片:沾化区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