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权威解读北京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纲要”——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未来公民”(现代教育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9-08

来源: 2025-09-05  现代 教育报  B11 未来教育版
 
  2025年,北京市基础教育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从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1400余所学校、超过183万名学生。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发布。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化、全学段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文件,该纲要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从“兴趣拓展”迈向“必修通识”,更深刻体现了首都教育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对育人模式的前瞻布局与系统重构。
 
纲要特点
体系化、实践性与价值观并重

  《纲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与递进性。它构建了贯穿小学至高中十二年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划分五个学段,各阶段目标清晰、内容衔接:小学以“体验启蒙”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对技术的初步认知;初中聚焦“认知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高中则强调“综合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螺旋上升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确保人工智能素养的持续培育。

  其次,《纲要》突出实践导向与真实情境。课程定位为“面向实践的开放性课程”,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问题驱动和人机协同,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深化理解。从“初识人脸识别”到“校园AI管家”,丰富的主题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尤为可贵的是,《纲要》将伦理教育与社会责任置于核心位置。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理性看待人工智能、防范“AI幻觉”“认知外包”等风险,成为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纲要》在各学段均设置“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模块,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育人方向
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纲要》的育人目标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技能培训,致力于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素养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意识与思维能力,即识别人工智能场景、理解技术逻辑、构建数据与算法思维;二是应用与创新能力,即善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与创作,敢于探索技术边界,提出创新方案;三是伦理与社会责任,即具备批判性思维,遵守法律法规,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的深远影响。

  这一育人方向精准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机协同的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以及在此过程中坚守人文价值与伦理底线的清醒定力。此举,正是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储备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根基的前瞻之举。
实施建议
多维协同,精准落地

  将这份高瞻远瞩的《纲要》转化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需在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强化课程融合,避免“另起炉灶”。《纲要》明确建议将人工智能课程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现有课程融合实施。学校应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主题项目。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绝非“纸上谈兵”。教师应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围绕“智能交通助手”项目,学生可调研校园周边交通状况,采集数据,训练模型,提出优化方案。

  第三,善用社会资源,构建教学联合体。学校应主动“走出去”,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合作,通过多方协同,将产业前沿动态融入课堂,拓展教育边界。

  第四,加强师资建设,破解“能力瓶颈”。教育部门应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在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其课程体系的建构能力、项目化实践的引领能力和科技伦理的思辨能力。可建立跨区结对机制与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案例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促进经验共享。同时,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构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第五,健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发展。评价应摒弃单一纸笔测试,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素养评估。如:高中阶段则可通过创新方案设计与论证以及项目答辩考查其综合素养;引入电子学习档案,实现发展性评价。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成果评审,提升评价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纲要》创新构建“启蒙认知—融合渗透—创新突破”的三阶递进式培养路径,系统培育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智能时代课程改革提供了具有引领性的“北京方案”。

                                                                                                                                                                                                                                                                                                                                                                                                                                                          □文/郭君红 吴珊(北京教育学院)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