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5-20
来源:2025-05-20 中国教师报-今日头条号
本报讯 5 月 13 日上午,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语文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具体化路径” 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特别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担任主讲嘉宾。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许艳主持,北京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张金秀出席并致欢迎词。
王荣生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两个维度,系统阐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关键作用及其教学转化路径。在专题讲座中,王荣生强调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核心要素,既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通过典型课例的深度解析,王荣生揭示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大特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以内容掌握为基础、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他特别指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遵循“双向转化”原则——既要从课程标准“自上而下”分解细化,又要从学情特点“自下而上”调整优化;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由内而外”的迁移应用,又要关注真实情境“由外而内”的对接融合。
在互动研讨环节,王荣生针对教师提出的能力目标落实难题,强调课程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依据。他建议采用“目标导向”设计思路,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持续优化。他特别指出,教师应当聚焦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研究切实提升学习实效。
下午的工作坊聚焦“如何听评课”。”王荣生从备课环节入手,对比其他学科的备课重点,强调了语文学科备课的特殊性,即应从问题与需求出发,明确教学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他基于课例详细讲解了听评课的要点。他指出,在评价一堂语文课时,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是首要考察因素,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文体验,以及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情况。
在分组实践环节,教师们按学段分组开展备课研讨。王荣生在点评中提出三点建议:一要立足诗歌文体特征,从韵律、意象等角度把握教学重点;二要超越字词释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深层意蕴;三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教学感染力。他特别强调“文体教学”原则,建议教师重拾专业经典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怀源在总结中指出,教学既要“出工”更要精准“出力”,文本解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将专家指导转化为教学实践,切实提升课堂实效。
据悉,5月12日至14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联合语文学科创新平台举办高端教研活动,特邀王荣生指导,聚焦教改热点,助力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12日,中文系、学科创新平台及非实体研究中心、教师代表分别汇报了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探索,14日,北京教育学院联合景山学校举办跨学段古诗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节示范课展示“童趣—审美—思辨”的梯度教学路径,王荣生点评指出,古诗教学需弥合学生生活与文本的差距,鼓励大家探索古诗教学创新。
相关人员表示,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接触到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研究与学科实践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史辛)